首頁 > >

反“金牌至上”不等于諱言金牌

2016-08-10
來源:鳳凰論

   作者:鳳凰網評論部

  里約奧運正在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國代表團的表現屢屢給國人带來驚喜和快樂:孫楊在霍頓的言語挑釁後依然200米奪金,讓人感受到賽場內外的波譎云詭、苦盡甘來;傅園慧魔性采訪中釋放的洪荒之力表情包,更讓人感受到體育真正的魅力。

  不難看到,金牌越來越不是大家評判奧運、評判運動員的唯一尺度,這是觀念的進步,社會的進步。運動員雖然代表國家出征,但在賽場上,他只為挑戰自我、挑戰極限而戰,局外人無權給他們增添額外的壓力,只要努力過,金牌得之欣然,失之也不必覺得愧對國家民族。

  注重運動的過程、注重過程的歡樂,是對前些年“金牌至上”觀念的一種糾偏。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逐步走出了那種狹隘而又急于在一切領域證明自己的弱者心態。這是年輕一代運動員的幸運,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他們能更好的享受比賽,而不用背負沉重的金牌負擔。

  但也要提醒的是,反對“金牌至上”不意味着反金牌。作為競技體育來說,如果只有歡樂,只有重在參與,沒有金牌之爭、沒有賽場逐鹿,那競技體育的魅力就會遜色不少。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那些金牌運動員,就是賽場的“王者”,他們配得上更多的關注和歡呼。只不過在賽場之外,應有更廣闊的天地,包容尊重那些“沖金失敗”的運動員。

  所以在奧運期間,關注金牌、關注頂級運動員,並不等于推崇“金牌至上”。運動場上的“金牌至上”和舉國體制下的“金牌至上”不是一回事。不能因為反感後者,就諱言對金牌的渴望。一個有問鼎冠軍實力的運動員,錯失金牌的沮喪,奪得金牌的狂放,都是真性情,都不違體育精神。如果苛求所有運動員都只能偉光正地表態不在乎金牌名次,只重在參與、挑戰自我之類,就是走進了另一種誤區。

  對于金牌,智商情商雙高的籃球運動員姚明曾有一段話:“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體育運動員金牌的榜樣作用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激勵着我去參與體育運動,從事體育事業。這些榜樣是怎麼產生的呢?除了日常的艱苦訓練還需要有比賽的平台,沒有比賽就沒有競爭,沒有金牌就沒有明星。”

  金牌對于運動員、對于現代體育來說,本身是有積極作用的。“沒有金牌就沒有明星”,聽起來似乎有些冷酷,但確實是很難顛覆的體育規律。而有沒有金牌或體育明星,往往決定了一項運動能否推廣,能否有廣泛關注度。因而,反“金牌至上”不能簡單理解為不在乎金牌,而是要讓金牌體現運動本身的價值,剔除被強加的太多政治、政績層面的復雜含義。

  真正需要警惕的“金牌至上”,更多是在賽場之外。比如,我們的運動員培養體系不能扭曲,不能把資金、資源、注意力統統投入到只產生金牌的項目;國家的體育戰略不能惟金牌是舉,中國在奧運賽場早就是“金牌大國”,但離真正的體育大國遠得很。最基本的體現是,很多城市的公共體育設施遠遠落後民眾需求。奧運賽場的金牌之光,掩蓋不了更大范圍的落後和灰暗。

  金牌不是評價運動員的唯一指標,更不能成為評價體育官員政績的唯一指標。過去在“一金遮百丑”的評價體系下,奧運這樣的國際賽事還好,國內的全運會丑聞不斷,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皆因金牌關乎各地體育官員的政績。這樣的“金牌至上”才是丑陋的,需要摒棄的。

  可見,反“金牌至上”至少可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是輿論或者說民眾觀念的層面,其二是體制的層面。現在輿論層面對金牌已經愈發釋然,甚至到了矯枉過正的地步,但在體制層面到底進展幾何,還有待觀望。什麼時候大家可以坦然說金牌,享受金牌带來的純粹的體育快樂,同時也不遺忘金牌之外更豐富的運動內涵,那才真正意味着金牌不再是國人的“心魔”。

[責任編輯:郭美紅]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