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伍敬斌報道:近日,在重慶召開的「2016市場監督管理論壇」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表示,要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去除無效供給,建立便利化的企業退出通道。他還舉例說明,要在3年內關閉1500家空殼的房地產公司。
專家認為,重慶的治理模式,兼顧市場與政府,雖然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但房價卻一直比較溫和,因為重慶政府始終掌控著不讓房地產來引領經濟的發展的原則,關閉空殼的房地產公司,確實對整頓市場與防範風險有一定幫助,可能這就是重慶風格的體現。不過,這樣的做法必然會引來政府干預市場的爭議。
有利房產市場穩定
黃奇帆在演講中表示,重慶要完善市場監管體系,首先要完善企業進出機制,著力增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有效性。重點是加快去除無效供給,建立便利化企業退出通道。比如,在重慶,在3100家房地產公司中,95%的房地產開發、建設以及銷售,都集中於500家公司。也就是說,剩下的1600家公司,實際上就是空殼。他透露,從今年開始三年內,重慶市每年將關閉500家房地產公司,3年關掉1500家。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游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黃奇帆表態,體現了重慶的治理模式。重慶在中國比較獨樹一幟,其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而市區房價卻不算太熱,相比其他直轄市,房價算是比較低的。這與重慶的金融管控和房地產的管理模式,以及供給和需求的處理方式有很大關系。
宋丁認為,從城市的治理模式來說,深圳是小政府、大市場,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而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則是政府占主導地位。而重慶,則是走的中間路線,這也是根據自身特點而決定的,因為重慶的農村地區仍然廣大,人口和市場的結構與其他大型城市并不一樣,這也讓重慶的房地產市場顯得比較溫和,不存在需要打壓房地產過熱的問題,去庫存的壓力其實也不大。但這麼多年來,重慶肯定也積累了很多房地產的開發商,這些開發商中的中小型開發商,對於房地產市場的秩序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如專業性不夠和違規的現象。所以,在這樣的情况下,這些開發商其實也面臨著需要轉型問題,對空殼公司采取全面整頓和梳理措施,净化開發商的隊伍,其實是簡單而有效的辦法,這也是一種供給側改革。
行政干預須有分寸
實際上,清理房地產開發商隊伍的思路并非是近期提出的,重慶市政府對此早有規劃。數月前,黃奇帆在重慶市國土房管局調研時就指出,要下決心清理掉房地產僵尸企業和空殼公司,制定年度計劃紮實推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死灰復燃。而在開發用地出讓中,從嚴審查競買人的資質、資格和資金狀况,審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參與競標。
這樣的做法必然會引發違背「市場化」的爭議。宋丁認為,在中國來講,一些大城市,政府的「手」比較強硬的有上海、天津、廣州,不那麼硬的有深圳。如今,重慶有了一位「明白」的市長,好處就是市長明白本市的結構調整方向,而且調整得還不錯;不好的地方自然是政府總傾向於用行政干預的手段。雖然政府不應該在經濟領域完全撤出,但避免政府過度干預的尺度,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好的。重慶要關停1500家房地產公司,這個量是不小的,政府應該要做一個綜合評估,是不是這里面所有企業都要用行政手段來剔除出開發商隊伍,還是部分企業可以任其自行發展然后被市場淘汰。也許重慶的風格就是不用等市場把那些空殼公司或僵尸企業兼併或者重組掉,只要公司驗資不通過,亦或是通過別的評估證明該企業沒資格再繼續在房地產市場繼續存在,那就關掉。
宋丁表示,這種做法不能單純用「好」和「壞」來評價,也是要分析政府是在什麼條件下來用行政手段去關停企業。對於一些空殼公司、僵尸企業或者亂象比較多的房地產開發商,政府出手處理一下也是好事,畢竟這不是插手哪個項目的開發,其實也談不上對市場有多大破壞。
應按市場規律辦事
財經評論人余豐慧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黃奇帆市長的講話,其實是為了闡明重慶市完善市場監管體系的具體做法,之所以拿房地產企業說事,是因為近期房地產是焦點,很多地方都在為房地產過熱而發愁,黃奇帆單獨說關閉房地產企業,比較容易引起共鳴。重慶的房地產,不存在過熱的問題,庫存問題也不嚴重。空殼房地產公司的存在,既不會推高房價,也不會制造更多的庫存,頂多就是制造了一些「灰色地帶」,讓政府難以管控,就因為這樣而直接把他們處理掉,其實有不妥。
余豐慧認為,現在確實有人專門開一個空殼公司,通過體制的漏洞來獲取方便和利益,而治理這一亂象的根本辦法不應該是直接關停了事,而是要找出這些空殼公司存在的原因。如果這些灰色地帶有些做法合理,那麼就乾脆承認其合法性,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應出台規定不許這樣做。如果政府直接去關閉的話,顯得簡單粗暴。
并且,那些所謂的空殼房地產公司,都不是國企,如今的供給側改革、處理僵尸企業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及其二級公司。如果說延伸到民營企業,這「行政之手」就有過度干預市場之嫌。因為即使是僵尸企業,它也需要付出各種費用,能不能存在下去,應該是由市場決定的。如果企業主無法維持下去,自動就退出了。政府可以建立更加便利的退出通道,但如果主動去清理,似乎顯得有點「管太多」。
此外,僵尸企業的具體定義是什麼?目前也無定論。對於民營企業來說,這個月沒生意,說不定下個月就有;這個月生產計劃沒著落,下個月可能就有了;企業主只要支付了該支付的費用,不拖欠員工工資,政府憑什麼說「清理」就「清理」呢?所以,在這方面進行管控,仍然是計劃經濟思維作怪。國有企業,政府可以隨便管,但誕生於市場的民營企業,政府仍應給予更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