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7

港媒聚焦 | 港教局吁专业看待中史修订,有新议员乱吹港史长过中国历史

2016-10-08
来源:香港下午茶

   旨在解决弊病 冀望专业看待

  香港特区教育局为初中中史科课程修订进行为期一个月谘询,重点包括压缩政治史,预留课时加强文化史与香港史部分。有教师与学生代表质疑此举导致政治史徒具框架,“读完连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系边个都唔知”,又批评课程“重盛轻衰”的安排不当。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昨解释加强文化史与现代史的重要性,希望各界以专业角度看待今次的课程检讨。

  教师忧“一堂要教百年历史”

  综合文汇报、大公报、明报等报道:新修订建议中一课题为史前夏商周至隋唐、中二课题为宋元至清亡、中三则为中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同时,将加强文代史与香港史部分,各朝“政治演变”、“文化特色”及“香港发展”将以6.5、2.5及1的比例划分节数。

  不过,教育评议会昨对新修订表示非常失望,副主席何汉权批评中一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增,“中一就要读到隋唐,还要学习何谓岭南文化”,担心繁复课程将进一步削弱学生学习兴趣,“中一会惊,中二则乱,中三会觉得无瘾,于是中四更少人报读高中课程”。

  中史科教师黄家梁称,目前教学时间已经相常吃紧,担心教师要开“历史快车”追赶进度,“一堂随时要教百几二百年历史”。同时,学生普遍喜欢三国时代、春秋五霸等古代史,新课程下恐统统省略,“学生读完连文天祥、岳飞、林则徐系边个都唔知”。

  另一位中史科教师麦宇翰则指,“治乱兴衰”本是历史循环,担心新修订减省朝代“衰亡”会拆散历史脉络,学生更难掌握。

  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昨日出席活动表示,有关检讨自去年11月已经开始,其间已向包括老师、校长等不同持份者收集意见,“例如他们觉得太多古代史,与现代生活脱节;而现代史的发展,学生觉得有兴趣知道,但是看不到、学习不到”。

  他续指,若要真正让学生认识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时,不能仅着重政治史方面的朝代盛衰,文化史和社会史都有其重要性,希望各界以专业角度看待今次的课程检讨。

  吴克俭

  教局:提炼精华符合常理

  教育局则在网页发表“政策正面睇”文章回应坊间种种质疑,文章指出旧有课程内容繁多,无法完成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整合旧有课题及提炼国史的精华部分是符合常理的处理方法。对于“重盛轻衰”的质疑,局方指此举只为凸显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又指中国历史讲及“治”与“兴”,必会以上一个朝代的“乱”与“衰”为背景,“例如探讨明朝的建立,必然会论及元代的衰亡”,并非刻意高举盛世,并重申“政治演变”的比例在新修订下仍占最重,绝非重文化史、轻政治史。

  强化中史教育应成港人共识

  香港商报评论指,教育局就初中中国历史科课程修订展开谘询,修订课程提倡“古今并重”,其中一项主要修订是新增了香港史,通过对香港重要史事的认识,让学生了解香港过去发展的历程及与国家的关系,明白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加强对社会、国家的归属感。谘询甫一开始,已有泛政治化苗头,被攻击歪曲是另类国民教育,事实上,中史是认识真实中国最基本的入门科目,沿用近20年中史课程推动改革,大纲加入香港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立体地学习历史,客观认识本港的定位,同时也增进学生对内地发展的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培育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好地站在“一国两制”的角度去思考香港事务,以及本港与内地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国家的感情与身份认同感,促进两地融合,这对年轻一代来说极为重要。动辄以阴谋论来猜测中史科课程内容修订及谘询,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反而进一步强化中史教育,应成港人共识。

  近年,报考中学文凭试中国历史科的考生人数逐年下跌,文凭试自2012年推行以来,中史科考生一直徘徊在整体考生人数的一成左右,2016年文凭试约有6800人报考中史科,与2010年中学会考时多达2.6万名考生相比暴跌近七成五,令人担心香港的中国历史教育遭到边缘化,当中既有考试制度的原因,也与“详古略今”的课程设计有关,以至相当程度上令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根据谘询文件,今次修订建议初中3年课程把中史内容重组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世史”、“中国近代史”及“中国现代史”4个阶段,各阶段以“政治演变”、“文化特色”及“香港发展”作主线,探讨国家体制演变、社会结构发展、民族与文化融合及交流、艺术与科技等面貌,及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国家的互动关系等。近现代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增加相关内容可以更好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承受能力,同时新增的香港史,学生本身是历史的持份者,课程内容生活化,易有共鸣和亲切感,相信学习起来更有动力,故中史课程推动改革值得支持。

  就基础教育而言,一些学生的历史知识不足,以致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对香港在战后至回归的历史进展不求甚解,忽略当代中国政局发展、社会变迁对本港带来的影响,是造成年轻一代对国家产生误解甚至抗拒、国家意识及认同感薄弱,“不知身在何方”的原因,这从违法“占中”,以及以“命运自主”为口号的各种“港独”行动已可看出。加强中史教育的强度和品质,在初中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本地史实,明白香港本属中国,与内地共同拥有、难能可贵的历史和文化源流,了解国家发展历程,同悲同喜,孕育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成为学校教育当务之急。调整初中课程只是第一步,将中史定为高中必修科,才是最符合香港实际的需要。

  香港特区教育局:修订初中中国历史科课程正面睇

  课程发展议会成立专责委员会检视及修订两科历史课程,经过多次专业讨论后提出了是次的修订建议。然而部分人士却对修订中史科课程的目的及内容有不同揣测,现逐一解释,以正视听。

  古今并重 人人必读

  是次修订,旨在解决实施旧有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不教文化史、略教或不教近现代史、学习内容过度沉重、课时不足等。因此专责委员会设定“古今并重”为修订课程的原则,设计以每年五十课节能完成的课程;并且贯彻课改以来每个学生必须学习中国历史及中华文化的要求,每星期有约两课节学习相关的内容。

  治乱兴衰同为中史重要一环

  有意见指修订课程只强调盛世、民族融和,而刻意减省国家衰落、人民起义的部分。是次修订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及全面的课程,让学生不单认识中国的政治演变,也了解国家的文化特色及香港相应的发展情况,并同时兼顾实际课节的限制。旧有课程内容繁多,无法完成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专责委员会因此建议整合旧有课题,提炼国史的精华部分,这是符合常理的处理方法。现时建议以学习重点凸显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如秦汉的统一国家建立、南北朝的民族融和、隋唐的社会开放等,都是从这个目的出发,而非刻意高举盛世。事实上,在中国历史讲及“治”与“兴”,必会以上一个朝代的“乱”与“衰”为背景,例如探讨明朝的建立,必然会论及元代的衰亡。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若教授每个朝代的治乱兴衰和当中每个人物,岂是重复实施课程时课节不足的老问题?

  香港发展 配合课程编排脉络

  有意见认为教育局在修订课程大纲中刻意删去“六七暴动”、公屋改革等重要历史事件,有意使香港发展的历程成为中国历史的附庸。中史课程自然以国家历史发展为主线,而历史科的建议范围也包括香港历史,相关的课题会在两科适当分工,避免重复。现时两科的谘询文件主要就课程架构、大纲等修订方向收集意见,待第二次谘询时自会提供所有课题供教师参考。

  加强文化史 全面均衡教育

  修订课程期望学生能立体地认识国家的历史,建议政治演变内容占整体课时65%,而文化特色则占25%,香港发展占10%,绝非重文化史、轻政治史。谘询文件内课程大纲罗列的课题教学内容深浅有别,涉及的课时亦不尽相同。就建议的整体课时安排而言,政治史仍是修订课程的主要内容。

  均衡学习 学会学习

  教育局一直要求学校提供约每周两教节,或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总课时的四分之一,以照顾不同校情。扣除一般考试及测验的时间,每年约有五十节可供教学之用,修订课程乃以此为基础来编排课程。学校在时间表上的安排各有不同,有学校是五天循环周,有学校是六天循环周,有些每日八节课,有些九节。若学校能为中史科课时提供超过每周两教节,教师可以利用选择课程中建议的延伸部分;如稍有不足,教师亦应按课程的精神,适当地予以调适,或以专题研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达成课程目标。在教师的适切指导下 ,学生也可以逐渐学会学习。

  以莘莘学子利益为依归

  为期一个月的谘询已经开始,欢迎持份者就修订建议提出意见。待整理后,教育局将于2017年中旬就课程的具体细节及推行安排进行第二次谘询,修订后的课程将于明年公布。

  乱吹港史长过中史 游蕙祯播“变种独”

  文汇报报道:初中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课程修订现正谘询公众,教育局建议将香港史纳入中史课程,及点出香港在国家历代发展中的角色和关系。多次被质疑缺乏常识的“青年新政”候任立法会议员游蕙祯,为反对政府建议,竟称“香港历史”远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故“香港历史绝非中国历史一部分”,又称要有以“以香港为本位”的历史。有政界人士批评,游蕙祯的言论是分离主义的变种,认为香港要加强历史教育,正本清源。有教育界人士质疑她偷换概念,并强调历史证明香港与祖国的关系密不可分。

  游蕙祯在选举期间,先有被问到如何修订议事规则时哑口无言,再有提出要在香港开发天然气,却被提醒“气田”所在现由珠海市管辖,多次被揶揄无常识。一不离二、二不离三,初中中史课程修订现正谘询,她前日就在facebook发帖趁热闹,声言要“以香港为本位”了解香港过去发展的历程,“莫说开埠前的历史,单计开埠约160年的历史,足见香港历史远比中华人民共和国长,香港历史绝非中国历史一部分”,更声言刻意强调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即借尸还魂的国民教育”。

  陈勇:缺乏常识 错得离谱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新社联理事长陈勇昨批评,游蕙祯纵使将自己幻想为不是中国人,也不能抹煞香港是中国一部分的史实,又指她是次的言论正如早前的“天然气论”一样,显得她缺乏常识,因为联合国文件及当年满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显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他认为,香港要加强历史教育,无论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还是香港史都应涉猎,“她(游蕙祯)自以为读到书,但历史方面却错得那么离谱,可见香港需要补回历史教育的缺乏”。

  就游蕙祯声言香港史要独立成科,陈勇直言这是分离主义的变种,又指最需要恶补香港史的应是她本人,“以她时间、精力及认知,太深未必行,可以从鸦片战争及抗战读起,那她就会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从何而来”。

  何汉权:切断历史显无知

  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也质疑游蕙祯偷换概念,认为以朝代概念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承接自民国,而民国又承接自满清,古代多个朝代也是承接前朝出来的,“不能这样偷换历史、切断历史,说香港历史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故香港史不是中史的一部分,所以这是对历史的无知”。

  他直指,游蕙祯抗拒祖国,是她个人的问题,不代表其他香港人的想法,而激进“本土派”多次提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却不明白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组织革命,目的是五族共和、国家统一、民生安和、列强平等对待中国等,这已证明香港与国家的关系密不可分。他认为,这反映了不少年轻人对自己的民族、国家认知片面,当局应将中史科列为必修科,并强调国民教育的根本在于历史教育。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