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地景——城市浮洲項目以遊走的建築為載體,介入多個社區,讓大眾重新體驗思考我們居住已久的城市。
【香港商報網訊】10月14日至12月4日,"臺"風來襲。於10月14日至12月4日間在本港舉行的2016第十一屆"臺灣月",今年活動主軸是"Taiwan Redesign-從我到我們",希望通過分享臺灣新世代在社會設計上的創意與串聯能量,呈現跨界和開放的臺灣文化面貌。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將推出包括音樂、劇場、展覽、體驗活動、講座等不同形式超過60場次的活動,重新定義臺灣。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代理主任吳敏華指出,今年的"臺灣月"以兩地極具共鳴的"食物"為一大特色,尤其是主辦方首度邀請臺港策展人聯手規劃"Taiwan Redesign 活動單元",并與香港在地文化團體包括進念.二十面體、香港中樂團、香港大學、香港明愛、香港藝術中心、誠品書店、薄扶林村、K11等團體與場館展開更具深度的合作。"透過臺港對照與合作,共同創造充滿活力的文化現場,以此開啟臺灣月的下一個十年"。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共創文化現場 共襄年度盛舉
作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臺北在過去一年以"Adaptive City 不斷提升的城市"為核心訴求,以城市為文化的載體,激蕩出許多跨界的設計對話,也因此2016被視為臺灣"設計元年"。設計師打破以往設計只能為商業模式服務的慣有思維,提出社會設計的思考架構,從不同面向探討臺北的未來樣貌,并以Taiwan Redesign精神,從變電箱到傳統市場,試圖改變舊有環境樣貌,重新梳理臺灣不友善的設計,找尋再設計的可能。
本屆"臺灣月"特意邀請臺灣"CxCITY"召集人蘇民、香港"TETRA-X研究所"總監潘浩倫共同策劃、雙邊策展,著重表現臺灣在"社會設計"的面向,意即"為社會創新而設計",是關於人們如何想像、改造、落實一個更好的社會,反映臺灣再設計(Taiwan Redesign)與再定義(Taiwan Redefine)的新思維動力。
"臺灣月"主視覺也進行再設計工程,由臺灣新銳設計師小子(Godkidlla)執刀,取材自臺灣街頭常見的噴漆字體,字型亦融合極富香港特色的小巴膠牌,以紅藍繁體字寫就,象徵臺灣與香港,共同譜寫此次"臺灣月"。
亞洲聯合財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行政總裁、港澳臺灣慈善基金會總理張炳煌是"臺灣月"的始作俑者之一,他透露,自2006年與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共同提出"臺灣月"的構想,歷經十年成長,臺灣月至今已成為香港獨一無二的臺灣文化盛會。去年張炳煌曾參加臺灣月"青創世代,思想創業"活動單元,在他看來,活動不僅展現青年創業與設計能量,表達臺灣文化秉持的傳統融合創新特質,策展團隊更以《臺灣給香港的五個禮物》為主題,將臺灣生活風格與文化價值送給香港,"臺灣月不僅展現臺灣文化,更深入與香港共創文化現場。"
在今年的臺灣月上,兩地將展開更具深度的合作,從土地、環境、社會設計的議題中,連結香港食物議題與土地的關系及愿景。
"香港和臺灣就像雙胞胎,有著血脈上的共通性,歷史的脈絡與發展型態不謀而合。未來,雙邊的交流一定會日趨頻繁,臺灣可以將文化的保存與創新經驗傳遞給香港,就如同我們借鏡香港一般,兩個地方可以來作共同的想像。"
本屆臺灣月臺灣策展人、"CxCITY"召集人蘇民認為,2016的臺灣月活動跟以往非常不一樣,近年來臺灣年輕人關心社會,愛鄉護土,帶起了一股返鄉的熱潮,各式各樣的議題,經由不同的平臺散播,引起重視與討論,甚至營造出一股求新求變的力量。"無論是設計、視覺、文化還是社會機制,這些沖擊帶來新思惟。"
在蘇民看來,這樣的公民參與充滿熱情與力量,這次策展就是希望"讓個人與群體之間形成一個討論基礎,引起回響,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這樣的生活美學和設計,體驗'從我到我們'的精神,并且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草創於2007年的CxCITY是個策動群眾參與都市、設計與社會議題的非營利組織。香港策展人、刻下正協助薄扶林村村民組織保育當地的文化地境與歷史脈絡的TETRA-X研究所總監潘浩倫認為,CxCity 在城市發展的議題和經驗,正好為今天眾聲紛陳的香港提供借鑒。"盡管兩地的政治、社會環境不盡相同,但在全球化經濟底下年青一輩如何找到立足點,能夠有效表達他們對將來的愿景,設計可持續的生活,CxCity 和各個參與的臺灣團體正好在其領域表現出承傳創新的澎湃力量。"
以食物串聯臺港 同推文化饗宴
今年的臺灣月上,潘浩倫與 CxCity 合作,以城市、空間和生活為主軸,策劃了多個主題活動: ArchiBlur Lab共感地境創作的浮洲計畫香港站,以及由幸福果食帶來的"稻田里的餐桌計畫"。
"陳宣誠的城市浮洲,以游走的建筑為載體,介入香港多個社區,試圖剖開不同的切入點,讓大眾重新體驗思考我們居住已久的香港。其建筑本身亦是交流的媒體,團隊將與香港年青人一同親手建造浮洲,以創作過程傳達理念,注入在地元素有機生成這個屬與臺灣+香港的第17組浮洲系列。"
廣受各界歡迎的“稻田里的餐桌計畫”,以村落為舞台,重新定義食物、農村與人的關係,掀起美食微革命。
潘浩倫續介紹:"薄扶林村將是幸福果食"稻田里的餐桌計畫"在臺灣以外的首個場地。幸福果食貫徹"以美食出發,重新定義食物、農村與人的關系",與香港朋友一起創造兩地交流的美食微革命。薄扶林村亦作為東道主,連結多個本地傳統社區,搜羅食材炮制一頓全本土餐宴,以窩心的菜肴,在這個香港島上唯一的傳統聚落上細說他們的百年故事。"
廣受臺灣各界歡迎的"稻田里的餐桌計畫",透過以村落作為舞臺的"行動劇"方式,以創意餐會,翻轉臺灣傳統價值。此次受邀與港島唯一的傳統聚落--薄扶林村合作;適逢聚落節活動,活動將結合西貢、長洲等村落力量,臺港合力舉辦屬於香港本地的餐桌活動,讓參與者親身體會,運用香港在地食材,創造出臺港跨界料理的新風味。
"臺灣月"活動以"食物"為設計主題,探討食物對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從日常生活形塑凝聚共識與美學。除"稻田里的餐桌計畫"外,將於10月14日臺灣月開幕活動上亮相的《Shake it Bubble!-春水堂珍珠奶茶體驗活動》既是對主題的呼應,更是搖茶體驗首度來港。
珍珠奶茶是臺灣為世人熟知的代表性食物,以臺灣傳統粉圓與奶茶調配而成,風靡世界各地,更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代名詞。開幕活動將請來臺灣春水堂第二代劉彥伶,分享當初如何"再設計"粉圓與奶茶。
以臺灣食物作為設計出發點的《Eatopia修龍-食物設計展》,透過時下最具話題性的食物設計與分子料理,讓參加者透過五道由米芝蓮廚師特地設計的食物,以"劇場情境"表演形式,讓人了解臺灣多元歷史! 取自閩南語的諧音--修龍(意為相撞),亦即每一次文化的相撞都刺激了新的融合,達到Eatopia臺灣設計師曾熙凱所提出的"和而不同,進而大同"。
Eatopia食物設計展演設計師曾熙凱是出生於臺灣的獨立設計師,其設計特別聚焦于文化、材質、與各種制造方式的理解和運用,作品涵蓋物件、燈飾、家俱、空間甚至是活動。該展倫敦展出時曾被紐約時報雜志選為前五名必看展覽。
跨域合創藝術 分享創新藝術形式
另一"臺灣月"活動亮點則是"Taiwan Redesign主題展",主辦者邀請由蔡宏賢(臺灣)和林欣杰(香港)于2009年創立的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Dimension Plus特別設計,作品即時擷取來自臺東當地的風向與風速資料,透過網路傳送到香港展場的稻草機動裝置,讓香港觀眾同步感受臺東稻浪呼吸節奏,金黃的稻浪擺動象徵來自臺東的太平洋之風自然吹拂至香港,如同臺灣月的活動將臺灣的美好傳遞到香港。這一主題展以臺灣再設計(Taiwan Redesign)為核心精神,延伸來自於對土地、食物與飲食的關懷,藉由新媒體的裝置,結合科技藝術、人文與社會關懷,讓香港市民感受臺灣對於土地的認識以及各種社會與自主運動的內容,帶來臺灣迥異精彩的文化切面。
活動期間,Taiwan Redesign系列講堂還將邀請三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創意人跨海切磋,包括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知名設計師馮宇、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總策劃游適任,分享臺灣的文化、創新及社會設計能量如何驅動臺灣社會再進化。
今年"臺灣月"節目延續往年的跨界特色繼續深化,甫於9月4日的"德蘭修女封圣儀式"中,與義大利西斯汀教堂合唱團同臺獻唱的臺北愛樂合唱團,藝術總監杜黑教授親率百人合唱團,首次全團來港,與香港中樂團攜手重現金牌曲目《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由金曲獎得主作曲家錢南章創作,其夫人賴美貞創作歌詞。
展現經典戲曲創新表演風格的重頭戲《關公在劇場》雖標榜"小劇場實驗京劇",卡司超強,由臺港重量級創作團隊跨地域合作,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編劇,香港多媒體先鋒胡恩威,此次不僅身兼舞臺設計,更任導演一職。延攬來自臺灣、香港、德國的音樂、多媒體人才,共同為此劇增添現代實驗感。更有當代臺灣須生第一人、國光劇團首席老生 唐文華主演"關公"一角,如何呈現既傳統又現代的意境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