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香港京劇研習社及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合辦,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梅韻蝶馨梅派名票包幼蝶香港足跡」系列活動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開幕儀式。
大唐金融集團主席李和聲博士、著名戲曲學者蕭潤勤先生、香港京劇研習社毛俊輝博士、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副主席馬逢國先生及饒宗頤文化館總經理連永錚先生等作為主禮嘉賓受邀出席開幕式,簡述包老師過去於京劇藝術的貢獻,旨在表達對包老師的感謝與懷念,亦讓觀者感受包老師當年的風采。展覽及相關活動將持續至10月14日。 香港商報記者陳柳燕
觀包幼蝶香港足跡緬懷一代名票
包幼蝶,浙江吳興縣人,曾在上海國華銀行任職三十年。著名戲曲學者蕭潤勤先生介紹稱,包幼蝶先生出生書香家世,自幼便對京劇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后親身拜訪藝術大師梅蘭芳,更醉心梅派藝術,於業餘時間積極鑽研梅派劇目的曲譜、念白和唱詞,每天細嚼磨練地把唱腔和過門背得滾瓜爛熟,對唱腔的運氣、吐字、發音的運用都能駕輕就熟。他說,「包先生亦得到梅先生的深加贊許,并不時為其指正,30年代已穫得『上海梅蘭芳』的稱號」。
包幼蝶先生一生熱愛京劇藝術。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包先生在香港致力梅派藝術的推廣和教學,桃李滿門,后更創立香港京劇研習社,於八九十年代推動了京劇藝術在香港的發展。
據介紹,本次「梅韻蝶馨梅派名票包幼蝶香港足跡」系列活動的開展,是於包幼蝶老師離開快二十年之際,兩個文化團體透過舉辦展覽,同時配合座談會、工作坊、清唱會等活動,以緬懷這位溫文爾雅、熱誠敦厚的長輩,亦是香港京劇研習社社員對包幼蝶先生的感謝及懷念。
展覽除展出包老師過去於京劇藝術的貢獻之外,更簡述京劇的發展階段及表演行當、切末、服飾等。頗為珍貴的是,展覽亦展出包老師的真跡手稿、演出的曲譜、由珍貴翠鳥羽毛制造的頭飾等。
李和聲博士表示,包幼蝶先生一生對香港京劇的發展和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香港有這麼多梅派愛好者、京劇藝術家,大都是有跟過包老師學京劇的。作為中國人,能夠把京劇、昆劇這樣的文化藝術,把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弘揚和傳承下去,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事情。」他希望透過這樣的紀念活動,能讓包老師的學生及追隨者,繼續弘揚京昆藝術,也希望更多觀者在感受包先生當年的風采及無私熟誠的教導后,受到感染,一起加入傳承的行列里。
不倦追求無私傳授
蕭潤勤先生稱,「因包幼蝶先生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研究,使他自己終能夠榮列為梅派四大名票之一,其身上體現了濃郁的梅派神韻。」在蕭潤勤先生眼里,包先生的唱腔剛中有柔,柔中帶剛,乾坤利落,大方自然,「其行腔換氣,不露痕跡,完全掌握了梅先生中年的唱法。上海廣播台不時放其唱片及錄音,幾乎可亂真,」他亦強調,「包老師的字正腔圓,可謂做到音頭音腹音尾都是一個圓,這和京劇表演手法所遵從的理念是一致的,是基於中國「圓和」的傳統思想和社會觀念,與人們的欣賞心理亦是一致的,達到了美的境界。可以說,聽包先生的演唱,肯定是一個深刻的美的享受。」
1933年至1962年期間,包幼蝶曾先后與程君謀、姚玉蘭、趙培鑫、李白水、徐琴芳等京劇名家合演或同演《四郎探母》、《霸王別姬》、《汾河灣》、《武家坡》等不下數十餘部。期間,包幼蝶先生應上海藝華公司之邀,拍攝了《霸王別姬》及《坐宮》京劇電影,又曾幫唱片公司灌錄不少梅派唱腔唱片。此外,包幼蝶先生亦擅長話劇,其先后參加《秋海棠》義演數十場。
蕭潤勤亦感叹,包先生是一個能夠站在文化層面上去體察、審視和理解中國戲曲藝術的人,他說,「30多年間,包老師除一直不斷研究「梅派」唱腔藝術外,尚在業餘時間及退休后將研究所得,無私授予於人。如在上海京劇院向青年演員傳授梅派唱做藝術,不少京劇界名演員如童芷苓、王熙春、高華、胡芝風等亦經常向他求教,票友向其請益者為數更多」。
於香港致力梅派藝術推廣
1980年5月,受香港藝術中心與中大校外進修部之邀,包幼蝶先生來到香港主持京劇講座、清唱會及課程,此后便開始在港推動香港的京劇發展。作為從師包幼蝶先生8年學習京劇的毛俊輝
博士介紹,包先生移居香港后,經常獲邀參與票房活動,在和香港各大票友切磋外,他更不辭勞苦的繼續教學工作,向香港本地的梅派愛好者分享藝術研究心得與演唱技巧的運用。
隨后,1988年包幼蝶於港創立了「香港京劇研習社」推廣京劇藝術,在1989年春舉行成立大會。據悉,其為團結學員,發揚梅派藝術,親書《梅派藝術研究社簡章》,他亦被會員大會敦請包幼蝶擔任名譽社長、監察會務。毛俊輝博士指出,香港京劇研習社是包老師的心血,他不單鼓勵同學們互相配戲,為同學安排操琴的名票及身段老師,更為同學尋求演出的機會,在1988年到1998年間共有二十多場演出,令同學們獲益良多。他亦告訴記者,「包老師在教授時都是一對一的教學,尤其耐心細緻,對於發音吐字、氣口、運腔等無不詳盡解說,亦親自示範,使得學習者領悟極快,在短時間內便可基本掌握『梅派』之神韻。」
他強調說,包老師畢生鑽研梅派藝術,為香港京劇的推動及發揚京劇藝術不遺餘力,受到香港各方甚為贊揚。「他的弟子眾多,有來自各行業的人士,就連台灣名演員徐露、王復蓉、姜竹華、魏海敏等均專程來到香港向其請教,還有不少從美國等地慕名前來港叨教者。」他說,「至今仍有多位弟子在不同的藝術文化領域中發揚及傳承戲曲藝術,研習社的會員亦至今以不同形式維持梅派藝術的學習與研究。」他亦表示自己今天所參與的對於京劇在港的發展及演藝事業的推動工作,均是因老師給予的鼓勵和從老師身上所受到的啟發,他說,「老師給我的動力很重要」,他亦希望在研習社的同學及京劇愛好者能把從包老師身上學到的京昆技藝和精髓繼續發揚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