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徽文化是古徽州大地的獨特標識。」日前,《徽州楹聯精粹》首發式在皖黃山市屯溪舉行。黃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路海燕出席首發式并指出,徽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標本和縮影。400年前,湯顯祖的一句「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給徽州打下一個浪漫的文化符號。徽州文化,也成為文人墨客追捧的鄉愁符號。香港商報記者 吳敏
凡有人居即有對聯
《徽州楹聯精粹》歷時兩年精心編撰而成,該書選取383副徽州楹聯,按照楹聯內容劃分為愛國守法、敬業奉獻、明禮誠信、和睦友善、勤儉廉潔、修身養性六個篇章。每副楹聯均配有圖片彩印和簡約文字解讀,融思想性、知識性、觀賞性、實用性於一體。
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爆竹聲中除舊歲,春分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的「桃符」就是寫在一種約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上的楹聯。宋以后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但儒家文化在不同階層有不同的反映形式。明清兩代徽商經濟發展到頂峰。致富以后的徽商在家鄉大興土木,營祠建房,墟落處處,亭台樓閣遍地。由於徽商多為儒商,重教化,講人倫,善與仕交往,它的處世哲學、人生追求便通過對聯張布在建築上。凡有人居處,即有對聯。
「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德」、「清以自修誠以自勉,敬而不怠滿而不盈」、「孝弟傳家根本讀書經世文章」……記者走進徽州鄉村,這里隨處可欣賞到與徽州古民居建築藝術一樣耐人尋味、字形俊秀、耐人尋味、雅俗共賞的楹聯匾額。
徽州的古村落大都「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形成百千戶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家居村落。相比徽州古村落民居本身,徽州楹聯不僅與山川同在,與勝跡交輝,而且是人性和靈氣的文化載體。徽州楹聯不僅在讀書人中流傳,還被平民吟誦,民居廳堂的中堂左右,廳堂兩側對應的立柱上,多有裝潢精美的楹聯。徽州楹聯除了視覺審美愉悅以外,在宣傳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為儒家文化教化的一種符號。
楹聯匾額滲入生活
徽州楹聯最常見的形制,一是書寫在宣紙上,經細細裝裱后,張挂在正堂或廂壁上;二是雕刻在當地盛產的木、竹板上,刷上一層薄漆,挂在正堂或庭柱上。在徽州黟縣等地,有不少人家將楹聯雕刻在青石板條上鑲嵌在屋內的立柱上。比較講究的還有請書畫名家寫好字,制瓷藝人依字燒成瓷字后鑲嵌在木板上挂在堂前。
徽州山多田少,山民不得不「求食於四方」。其途徑只有讀書做官、經商獲利等。所以,徽州人把讀書與經商擺在同等重要位置。正是徽州這一耕讀傳家的傳統,使得讀書習字成為徽州家庭培養子女的必修課,不論家境如何,總有書香熏陶,徽州楹聯文化的創作與欣賞也有了平民基礎。
在中國「重農輕商」的社會風氣下,徽州人不僅不歧視商人,而且以經商致富為榮,這在楹聯作品中也有體現。如屯溪老街店舖聯:「生意春初早/財源雨后泉」,「有道財恆足/乘時貨自騰」。歙縣城西油坊聯:「欲把名聲充宇內/先將膏澤布人間」。黟縣西遞村篤敬堂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等。徽州楹聯中的重商理念,對徽州人不輕視商業、不以經商為恥社會風氣的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徽州楹聯匾額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婚喪嫁娶,開張營業都有了挂貼對聯的習慣。寫景詠物,言志抒懷。老幼皆喜,婦孺能對,有聯則雅,無聯則俗。徽州楹聯匾額的普及,使它成為徽州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縣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徽州楹聯匾額,便是其中的精華。
記者了解到,2006年,徽州楹聯被列入安徽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徽州楹聯、匾額傳承人蔣雨金告訴記者,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核心區之一的黟縣建立了「徽州楹聯傳承基地」,當地文化部門組織專家發掘整理的徽州楹聯題額近千條,并選用有代表性的楹聯在一些古祠堂內擺放懸挂,免費對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