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冒詩陽 中汽協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前9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為28.9萬輛,同比增長100.6%,雖然增幅仍較大,但放緩跡象超業內預期。
“年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70萬輛的預測肯定是達不到了。”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向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表示,“全年新能源車銷量能達到50萬輛就不錯了。”
這與地方補貼政策遲遲沒有推出有關。截至10月底,全國88個新能源推廣試點地區仍有近70個沒有推出地方補貼政策。而在近期推出補貼政策的情況來看,補貼開始降低。
地方推廣積極性下降,與持續超9個月的“騙補”調查有關。在“騙補”調查中,企業選擇放棄或推遲新產品上市,占新能源汽車銷量半壁江山的運營用車市場也相應降溫,大批量採購趨於暫停。
今年9月,財政部發佈了對超90家車企補貼情況的核查結果,對“騙補”企業嚴罰,對違規謀補企業施行警告或處罰。此後,政策的調整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監管部門透露,新能源補貼政策將由“普惠制”過度到逐步提高技術門檻,而在車企方面,近4000種通過審批的新能源產品,實際僅有不到四分之一投產,車企已對弱勢產品悄然進行“斷尾”。
新能源車市出現降溫
中汽協的統計顯示,今年前9個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28.9萬輛,同比增長100.6%。即便增速依然較高,但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發展並未達到行業預期。在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在45萬輛左右。而按照今年初中汽協的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70萬輛。
事實上,這還是基於全國範圍內的地方補貼政策會在11月集中出臺的預期。
“如果11月全國主要地區的(新能源)地方補貼政策都能如期推出,新能源汽車銷量會在年底有比較大的提升。”北汽新能源行銷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水利向NBD汽車表示,“需求還是比較大,但補貼遲遲不下來,市場需求處於被壓抑狀態。”
“騙補事件導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遲遲不落地,是影響新能源車銷量的主要原因。”師建華表示。
10月底到11月初,江西、湖南、天津、哈爾濱、寧波相繼出臺了2016~2020年地方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即便如此,NBD汽車粗略統計發現,全國88個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地區中,仍有近70個未出臺地方補貼政策。
不僅如此,與此前地方與中央財政補貼普遍按照1:1發放的“普惠”標準不同,各地方在新能源財政上的補貼開始趨向於謹慎。例如湖南則把補貼額度由中央財政補助標準的30%下調為10%。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受“騙補”影響,地方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在降低,車企售車開始趨於謹慎。
新能源市場淘汰賽開啟
一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負責人向NBD汽車表示,“大部分地方發放補貼本來就很慢,再加上騙補調查期間,地方補貼政策一直沒有出臺,企業都不敢接訂單。”
上述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此前補貼到賬時間一般會比賣車時間延遲6個月,但隨著“騙補”調查持續,很多補貼發放甚至延遲超過一年。此外,在地方補貼政策沒有出臺的情況下,企業延緩了很多訂單。
此前,一位客車企業的負責人向NBD汽車表示,大部分省市的補貼政策一直沒出臺,很多謹慎的車企採取觀望態度。
企業趨於謹慎是影響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一大原因。根據北汽新能源、江淮等企業新能源負責人介紹,營運用途車約占相關企業新能源汽車銷量的50%左右,而地方補貼政策的延遲,使大批量的採購率先受到影響。
據瞭解,在超過90家受“騙補”調查的新能源車企中,共有72家整車企業涉嫌“騙補”或者“違規”取得補貼,涉及補貼金額92.7億元人民幣。
這顯然不是監管層希望看到的。此前財政部官員曾披露,中央財政正研究制定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發展,脫離政策依賴症的長效方案,其中,提高技術門檻將是大方向。
此外,按照工信部今年8月發佈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新能源產品和企業的准入開始更加嚴格。
在此情況下,據國家發改委統計,目前,有近四分之三通過審批的新能源車型並未投入生產。這被視作車企面對提高門檻後的新能源政策所作出的“主動放棄”。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渾水摸魚”的新能源產品和企業生存空間開始變小,新能源市場“淘汰賽”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