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表示,一個企業要走向全球,必須基于本國強大的文化連綿不斷地成長起來,一個國家也一樣,中國要真正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必須分享東方的文化,尊重西方的文化,去任何國家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帶著愛商(LQ)去幫助別人。
馬云當天在香港出席南華早報中國年會時暢談“一帶一路”、全球化和東西方文化融合,面對逾300位中外商界領袖、政策制定者及投資者。
馬云提醒國人,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時,要有文化自信。每個國家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中國企業要在中國的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根基。
“上兵伐謀,作戰之前必須要想清楚你的戰略是什么,決戰于廟堂之下。阿里巴巴當年有幾個最重要的決定,我是到寺廟去開的,在菩薩下面講打打殺殺,講賺錢,講多少利潤多庸俗,想想怎么去幫助別人,超度世界,幫助更多人,做事情就會好很多。”馬云稱。
馬云提出,“一帶一路”更多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在東西方文化交融過程中,要帶著共享、普惠的思想幫助別人。
馬云認為,300年以前是東方文化輸出的時代;近300年來,對中國來說主要是西方文化輸入。但是中國文化非常獨特的一點,就是用欣賞和尊重來觀察“不同”,并且學習和趕超。
馬云稱,“一帶一路”就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希望為全世界做的一件事,“不僅分享中國經濟成長的經驗,更分享對世界的看法,挑起對世界的擔當”。
“東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差異不妨礙融合。你說是東方好,還是西方好?我認為東西方都很好,關鍵成功者不是純講東方,也不是純講西方,成功者一定是東西合壁,互為欣賞。”馬云舉例稱。
他還對全球化作出了新解,稱全球化和國際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全球化講的是格局和境界,國際化講的是能力。國際化可能要懂點英文,全球化事實上不需要太懂英文。“全球化要有全球的擔當,全球的視野,非洲小國的疼痛都跟我有關系,你要有這樣的境界,‘一帶一路’就是全球化。”
當天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南華早報》中國年會還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等眾多嘉賓出席。
附:馬云在南華早報中國年會演講實錄,題為《當東方遇見西方》
下午好,我用中文講,因為有些觀點,我早上在矛盾是用中文講還是用英文講,但是后來看看這里華人多,我就用中文講,我覺得翻譯會比較難翻譯,我自己也不知道有些話怎么翻譯。我還是想表達一些我自己的看法,我盡量講得慢一點,如果有問題也可以Q&A(問答),謝謝大家來參加SCMP(南華早報)的論壇,我坐在下面,對“一帶一路”我也考慮了很久,自己想了不少辦法,一直在努力,特別是在杭州的G20期間,我們也推出了自己想的eWTO(網上世界貿易組織)一系列的想法。
關于“一帶一路”,我的理解,中國人跟美國人有的時候有很大的差異,東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美國人把自己想干的事情說成是全世界的事情,我們中國人給世界做成了很多事情說成是我們家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是吃虧在這里,我有時候跟美國人講話,他有時候就是自己想干這個事情,但說得很偉大似的,人類必須這么干,不這么干就不行。我們中國人做事情覺得應該為人類做很多貢獻,但是我們說著說著說得不行了,“一帶一路”是中國的擔當,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對中國是有期待的。原來中國的經濟非常落后,國家的經濟實力都比較差,所以大家對中國沒有什么期待。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對中國是有巨大的需求,也有巨大的期待,世界希望中國擔當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責任。
我個人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擔當起世界責任的機會,也是中國希望為全人類做一些事情。但是“一帶一路”根本不是什么轉移中國過剩生產力,如果這么講我們玩完了,如果這么想,我們更麻煩了。我給朋友的東西一定是自己最好的,你不能把家里用不了的東西分給別人,麻煩就大了。所以我覺得中國其實很了不起,在300年以前,東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繁榮的,這300年來西方文化做得不錯。中國發動的第一次全球化是什么時候?第一次全球化,中國發動的絲綢之路。過去三五十年是美國化,是工業時代,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作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國家,他用了自己的方式方法進入了全世界,把工業化推到了鼎盛。
但是到了今天,世界經濟貿易的不平衡,新技術的產生,新的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國必須要做一些對世界有貢獻的事情。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把我們“一帶一路”當作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當作中國參與制定更加公平、更加開放、更加透明,如果是這么做的話,“一帶一路”就會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我個人覺得這就是“一帶一路”的初衷。如果以前的全球化,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是以獲得資源,廉價勞動力,搶占更多的市場為主的話,那么我肯定相信未來的“一帶一路”所發動的,所引起的全球化,應該是為當地創造就業,為當地做一些他們做不到的事情,為當地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如果我們這么去思考,我相信“一帶一路”才是真正21世紀了不起的,中國分享經濟成長的經驗,中國更要分享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中國要挑起世界的擔當。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這么做“一帶一路”,我們這一代的人,我也不小了,但是我覺得年輕人會以此為驕傲,我們也會像美國人一樣真正為人類做事情,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好處。我們千萬不能為自己做事情,但說是為人類。
東西方的文化是有巨大差異的,我認為“一帶一路”更重要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東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異的,大家也知道我們東方人,中國人見面是問你吃飯了嘛,西方人是問天氣好不好,這個原因是中國人餓太多了,最關心的是你飯吃了沒有,農業社會的問題。但是西方人說天氣好不好,你們想過沒有,這個在中國,在亞熱帶地區善于種糧食,西方北溫帶一帶是打獵為主,打獵很重要的一點,天氣好才能打獵,所以他們對天氣很關心。第二,打獵是需要團隊合作的,種田是不需要團隊合作的。所以種田不能說王家和李家很好一起種田,沒有這種機會。所以東方人的團隊合作歷史上相對來講差一點。我們的作戰能力也差一點,西方打獵,游牧民族為主,我參加以后才明白打獵,整個作戰能力,從打獵到后來搶奪,到今天發展成為足球的發展都很有道理,是團隊。我們國足連香港隊都踢不過,想想看就是有問題的。人家是11個人踢得像1個人一樣,我們是1個人踢得像11個人一樣。東西方文化還是有差異的。
但這個差異并不妨礙其他事情。中國的文化從資本投資上也一樣,中國人花錢為自己買東西非常小氣,但是買股票很大方,沒腦子地沖進去,但是為自己買點東西特別小氣。西方人剛好相反,買股票極其小心,但是為自己買東西大手大腳。這就是我們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
美國人老是擔心萬一中國搞大了會不會有一天也來控制世界,其實這中間有很大很大的文化差異。我前段時間在美國跟一個西方比較大的媒體高管們交流,大家談論關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講得特別有道理,這點挺佩服,我看佛經看不懂,但是看《圣經》非常懂,我聽得非常有道理。最后我問他們一句話,請問在座所有的高管,有誰看過中國的儒釋道,道家的一篇文章?儒家的一篇文章?《論語》有沒有看過一篇?沒有。《道德經》有沒有看過一篇?沒有。我說我看過《圣經》,看過之后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西方文化跟我們的差異,他們的強項和我們的弱項。如果你都不了解其他人的文化,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從哪來,你憑什么說人家一分錢不值。黑白相爭,東方思想道家黑白相融,黑不一定是壞的,白也不一定是好的。東方講究回避沖突,我小時候只要在外面打了架,不論我是否打贏,我爸都先把我打一頓再說,這是中國歷來以來教育的東西。而西方是講究沖突中解決問題,所以看足球,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的個人技術都很好,不講團隊,只講個人技術不錯,但是到了禁區的時候,進不去了,射不進,原因是我們怕沖突,一撞就退。所以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在沖突中解決問題,怎么可能這個世界有不沖突呢?所以我們民族除了團隊意識中需要在沖突中解決問題,“一帶一路”怎么可能不沖突?全球化怎么可能不沖突?
中國的運動很有意思,我們的大球,球越大沖突性越強,小球就搞得很好,中間有一張網我們搞得更好。所以只要有規矩中國人還是做得不錯的,連排球都搞得很好,只要人與人之間不碰撞,這中間沒有對錯,只是我們怎么看這些問題。中國的道家哲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是講究改變自己,中國的儒家思想講人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社會,中國佛家講究改變自己的行為順應內心的發展。儒釋道三家哲學并沒有出現對抗的思想,或者是一定要當領導。當然儒釋道不是為了領導,如果你做企業要講領導力那就要道家無為思想,請記住無為思想不是不作為,而是明知道沒有結果仍為之,儒家思想講究規矩,講究社會階級的管理,所以管理大型企業必須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如果你企業做得非常大,你沒有佛家思想四大皆空思想你怎么做得大?我可以講企業越大麻煩越多,我以前一直認為老板做大了以后每天就是抽雪茄和沙灘,沒有這么一回事。唯一雪茄和沙灘是在佛家思想里面去享受。西方的拳擊以打倒對方,中國的太極哲學思想以不傷人而致勝,太極把人打傷了是低手,所以在商業競爭中如何讓人家知難而退,我們真正的競爭很有意思,對抗性的競爭已經是下策,而讓對手根本不知道怎么殺進來那叫高手。
所以中國的儒釋道思想我受益匪淺。我十幾年前跟日本的企業家交流才發現,他們講得頭頭是道,后來因為學語言的關系,我看了《圣經》之后,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銷售書,條理之清晰,講得你特別感動,其他的不聽,聽上帝的就行了。我們佛家講究悟就麻煩了,每個人的想法、境界和能力不一樣。所以我的看法,有些東西我們是很有道理,中國的文化里面,所謂文化自信是不能自負,要自信,滿清倒塌之前是文化自負,太自負了,被打垮以后我們又失去了自信,覺得自己啥都不是,西方啥都很好,其實也未必。我覺得上兵伐謀,作戰之前必須要想清楚你的戰略是什么,決戰于廟堂之下,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幾個決定,當年有幾個重要的決定我是到寺廟去開的,在菩薩下面講打打殺殺,講賺錢,講多少利潤多庸俗,想想怎么去幫助別人,超度世界,幫助更多人,做事情就會好很多。但是打打殺殺,出戰之前你必須要明白為什么去做,你必須想到中國擔當起責任,你這個企業到其他地方去能夠做什么事情。
國際化和全球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帶一路”我個人認為是全球化,全球化講的是格局和境界,國際化講的是能力。我們很多人講的企業能力和個人能力講的是國際化,但是全球化是全球的擔當,全球的視野,非洲小國的疼痛都跟我有關系,你要有這樣的境界。國際化可能要懂點英文,全球化事實上不需要太懂英文。毛主席懂英文還是尼克松會講中文?1972年這兩個了不起的人做出了人類最重要的全球化的格局布局,影響了未來多少年的東西。有時候我想一想,那時候尼克松1972年來到中國,假設毛主席1972年去美國看一看,你覺得會怎么樣?有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對世界問題的看法,全球化,“一帶一路”必須有全球的格局,那就是全球化。但是你自己的企業出去的時候要有國際化的能力。
另外一個,中國和西方另外一個很大的區別,我只是講講我自己的看法,我想講嚴肅的話題太累,講一些開心的事情。當中國非常獨特的東西,中國是用欣賞和尊重來觀察不同,并且學習和趕超,這是我們東方文化。一個美國的官員跟我講,如果中國當老大的話怎樣怎樣,我說放心,漢民族不在于打仗,在于太極的化,你過來慢慢把你搞成跟我們一樣,我們沒法攻擊,我們漢人講究君子動嘴不動手,嘴巴講得很厲害,真正動手的時候到一邊了,我慢慢潛移默化地改變你。你今天看看中國很了不起,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還是比較淺薄的。人類成功以后往往以為自己都是對的,過去300年西方是知識驅動的,300年以前東方是智慧驅動,何為智慧和知識?什么叫聰明,什么叫智慧?我個人粗淺的理解,聰明是看見別人沒看見的東西,智慧是看見當不看見。
大家想想今天中國了解西方還是西方了解中國?是美國了解中國多,還是中國了解美國多?我們先做一個比喻,如果你今天到紐約去,在街上找100個美國人,你說的10個中國城市他們全部暈倒,除了北京、上海以外,連杭州都不知道。你跟我講10句中文估計找不到10個人,哪怕到哈佛去。但是你到北京、上海找100個中國人,你讓他們講10個單詞都能說得很溜,連美國的事情也很關心,川普的事情每個人都懂,每個人都關心。很多美國人認為這就是世界中心,跟我們當年清朝有什么區別?但是美國有很多了不起的精英,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很多精英,真正的精英是不斷學習,不斷適應,不斷欣賞新的文化,不斷改造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我認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通過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試圖去改變世界。
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謬論”。你說是東方好,還是西方好?我認為東西方都很好,關鍵成功者不是純講東方,也不是純講西方,成功者一定是東西合壁,互為欣賞,帶著欣賞的眼光和尊重去看的時候你會做好,如果你帶著欣賞的眼光跟對手競爭的時候你會越來越強,如果帶著仇恨的眼光不行。商業沒有競爭多可怕,但是有人把競爭搞得很可怕,競爭是讓對手越來越難過,我們很多人競爭把自己搞得越來越難過。競爭是很有樂趣的,所以要讓對方跳,而不是自己跳。
過去300年以前,東方的智慧驅動,剛剛過去的300年是知識驅動,知識驅動,西方確實對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貢獻我們認,我們學習,我們提升。東方的很多國家,如果沒有過去兩三百年科技的發展,人類知識的進步不可能的。但是人類不是300年,幾千年的文明在知識科學出來之前,大家把科學也不能神化,我的觀點是科學不是真理,科學是證明真理的,別把科學太神化,有些問題科學沒有解釋不等于不對。所以開放思維。
我還是要提醒各位,在東方里面,我們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做生意到一定程度多看看佛家書對你是有幫助的,企業到一定規模儒家思想對你是有幫助的,然后你要想領導力請大家關注道家思想出奇制勝,這中間其樂無窮。我從日本、美國、俄羅斯這些企業家交流以后,一個企業要真正起來,必須基于本國強大的文化里面連綿不斷地起來,你才能不斷地成長。一個國家也一樣,中國要真正參與到“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必須分享東方的文化,而不是說東方文化,過去幾百年來都是東方人來到西方,西方人來到東方,未來一定要東西方互相尊重,去任何國家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我覺得可能更有機會一點。
今天早上大家還講到中國經濟怎么樣,中國的內需,我聽了董建華先生今天早上講的,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其實看法大家都不一樣,在西方眼里面,經濟如果下滑老百姓就不花錢了,東方人剛好相反。中國人是世界上憂患意識最強的,一有錢就存銀行,50%的存款率。我們的錢都是以備為難之機用。現在中國的存款率那么大,經濟即使不增長中國人都有錢花,美國人是花明天的錢,甚至花你們家的錢,中國人永遠花自己的錢,這點我們要向西方人學習。所以在經濟困難的時候,中國依然有錢可花,更何況今天6%的增長挺嚇人了。我一直這么覺得,經濟不可能持續增長10%以上,你在18歲以前每年長四五公分是可以的,長到一定程度長的是腦子,長的不是身體。中國真正的內需,中國強大的積累。有人講中國的消費起不來,因為醫療保險制度等各個制度都不完善,所以人們有恐慌心理。真正的消費是只有好東西,確實吸引你,確實關注的東西,才是好東西,消費是被激發起來的。我從來沒有聽說一個國家要把醫療、健康、保險完美了以后再去消費的,更何況建立醫療保險、社會保險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費機會。
中國從產品的數量走向品質的質量,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中國經濟從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稱之為實體經濟,走向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是必然的過程,是社會進步之需求。現在是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對立起來,實體經濟如果以制造業為主,真正的服務性經濟才是中國必須走向的方向。銀行、互聯網的一些東西只是服務產業里面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你是不可能把這些東西打掉。
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現在有3億中等收入人群,但是我們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水平還是極其低弱。我們的消費人群,3億,相當于美國一個國家的人口,再過15-20年左右,就是按照5%的增長,我們將成為擁有5億中等收入人群,但是這些人的消費能力太差。我們過去幾十年來以投資、出口、內需這三駕馬車,其實是兩架馬車,還有一架是被拖著走,因為出口中國政府有本事,基礎設施中國政府有本事,要求各個銀行把錢拿出來建路,出口補貼一下,一個政策就起來了,消費比較難搞,消費要從老百姓口袋里面掏出錢來,這個活政府干不了,這些活是我們干的。真正要干是市場經濟。中國的商業環境正在走向好轉,以前做生意,70年代靠膽量,80年代、90年代靠關系,靠資金,現在靠本事,那時候我們真沒機會。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商業環境在走向反腐倡廉,我覺得中國共產黨,兩件事情很了不起,一是反腐,你們能找到一個國家反腐反的力度這么大的嗎?中國歷史以來,大家一開始覺得走走過場就過去了,越搞越狠。反腐是巨大理想主義。第二2020年全面脫貧,還有7000萬人。中國13億人口要全面脫貧,加上把反腐做成全世界的力度,這個黨還是很了不起的,至少有相當大的理想主義。你別說一個國家反腐,有多少大公司能把腐敗打得干干凈凈?你能夠真正解決到你們家隔壁鄰居的貧困問題嗎?所以我覺得理想主義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擁有的東西,強大的文化底蘊,加上中國人善于學習,但是我們更需要有全球的境界去思考一下這次的“一帶一路”跟過去30年巨大的差異是我們要問的一個問題,不是問當地有便宜的工人嘛,當地有便宜的原材料嗎?而是我去的話做什么事情可以給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是當地獨特的價值沒有的。你這樣思考不僅會成功。
做企業有三個關鍵,大家說情商、智商,我講成功靠情商,EQ極高的人很容易成功,但是IQ一般不太高,因為聰明的人不太學習,所以IQ是保持不敗,EQ是保持成功。大家想一想所有成功的創業者EQ極高,人性的問題把握得很好。但是你這個公司不倒必須有一批非常聰明,極其保守小心的人,一步一步,你要打垮他是很累的。一個優秀的將軍不在于沖鋒陷陣,而在于撤退的時候你是否把陣布好,沖的時候大家往前沖。所以我覺得情商和智商是保證一個企業成功的,但是還有一個關鍵點是LQ,愛商,你沒有愛商,你哪怕很有錢都不會得到尊重。做企業到一定的程度就是賺錢,有什么用?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我們沒有對世界有擔當,沒有這個LQ,有一天我們跟某些國家一樣。我覺得LQ和EQ是有差異的,EQ是對人的了解,LQ是你對世界有大愛之心,大愛之心也不是濫愛之心,是有原則,有底線。
所以,這是中國今天有的東西,我們有幾千年的文化,很多香港的年輕人覺得大陸土了點,不管多土,過去30年,這樣的成長全世界都佩服。這個成長絕不是光靠學幾個知識,他有強大的文化背景,我以前也看不起這些東西,什么儒家、道家、佛家,到了一定年齡以后發現咱們家祖宗還真牛逼。知識是容易學習的,但是智慧是通過苦難得出來的。所以我們有好東西,我們善于學習,我們有大愛之心,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去福利。
另外,大家現在反全球化很厲害,全球化是多好的東西啊,是沒有做完美。200年以前的全球化就是貿易政治化跨境貿易,是被幾個皇帝決定的。過去的四五十年的全球化是被全世界6萬家大企業決定的。過去的全球化是政府決定的,國家與國家之間討論,我也認為WTO總干事,他要把100多個國家的元首放在一個房間里達成共識幾乎不可能。WTO的條規現在寫得比《莎士比亞全集》還厚,有多少是關于貿易的?沒有,他們不努力嗎?他們很努力。我一直覺得貿易不僅僅是買賣東西而已,東西本身帶著對方文明和文化以及價值體系。如果說今天發展中國家沒有得到好處,年輕人沒有得到好處,大批的小企業沒有得到好處,假設我們完善一套體系能夠讓無數的小企業,無數的年輕人,無數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做跨境的貿易,你覺得全球化好不好?大家記住,200年以前的全球化就三五個國家,包括英國也一樣,東印度公司,基本上就做生意,槍炮在后面,就是打開你的門做生意。
過去的四五十年6萬多家大型企業以及他們所在的國家是最大的收益者。如果我們搞動1000萬家企業做生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做跨境貿易,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今天的互聯網是有這個機會的。我沒有在這里給互聯網做廣告,但是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巨大的變革。我中午吃飯跟他們講全球化有一些行業,最早最牛的企業,最早的物流公司是什么?鏢局,押貨去了。到火車來了以后不需要鏢局了。再后來輪船來了,然后跨國貿易,董先生家族。后來飛機出來了。我覺得沒有汽車、火車,沒有高速公路,我們浙江嘉興,原來杭州到上海大概8個小時,中午一定到嘉興停一停,逛一逛,這個城市就發展起來了。那時候說建高速公路,從杭州到上海2個小時,到嘉興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以前湖州這個城市是碼頭最了不起的,貨堆在那,有貨就有錢,有錢就有人,變化了,河道沒有用了,湖州就敗了。胡雪巖就是湖州出來的。航海一樣的道理。
未來是什么東西呢?如果互聯網數據出來以后,包括今天購物的道理是一樣,原來市中心百貨樓密密麻麻的,現在出來淘寶、天貓以后,這些百貨公司都沒了,都在罵我們,其實跟我們沒關系。假設有關系,你想想在市中心最貴的地段上,最昂貴的地價你建了一個倉庫,你覺得公平嗎?由于這些新興行業出來,未來30-50年城市商務中心、商業中心,城市的定位都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會對全球化,對貿易發生變化,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50年時間,前20年是技術公司的爭論,后面30年是技術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應用。剛剛互聯網過去的20年,全世界不好說格局完全定下來,但是我告訴大家基本定下來了。七八年以前,十年以前,互聯網公司是城頭變幻大王旗,沒有一個企業活過多好時間的。現在全球大的互聯網公司格局基本定了,要把這些公司翻掉有點難,這些公司要做好必須要學會把自己的技術、資源和能力普惠化。如果不把這些技術轉化為社會的動力,社會麻煩就大。我不是危言聳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出現大量的就業失去,但是每一次技術革命又會創造很多新的就業。每次技術革命最大的挑戰是制度的挑戰,不是技術的挑戰。
第一次技術革命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技術革命,大家想想看,因為每次技術革命抓住的國家和沒抓住的國家不平衡,只要出現不平衡問題就來了。所幸的是這次的革命跟前兩次的區別,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把人的體能釋放,第二次能源革命使得人類進攻的速度,飛機、大炮越來越遠了,這次革命是大腦的釋放,用數據來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人類沒有共同的目標,人類就會自己打仗。只有共同的目標,就像香港一樣,我們必須用香港的愿景,這樣就不會打架。如果大家的愿景不一樣就會互掐。
所以我想未來的30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30年,我們很幸運早上董先生講,我們活在這個時代,年齡,新的技術革命,世界格局的變化,每個國家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很有可能你昨天很成功的人會變得很倒霉,我上次在烏鎮會議上講,大家知道有一個紅旗法案,汽車最早是什么國家出來的?是英國出來的,英國搞出汽車以后第一個反對的是馬車夫,特別生氣,汽車來了,本來我們馬車是最先進的交通工具,馬車夫是白領工人,那時候修皮鞋的是白領工人。馬車夫抗議汽車,政府聽著也有道理,這些就業怎么辦呢?最后搞一個紅旗法案,每個車前面要有人搖著紅旗,汽車的速度絕不允許比馬車快,如果超過,馬車是30碼,汽車是20碼,如果一超過吊銷牌照。30年的紅旗法案,德國、法國學會了汽車,美國徹底把汽車拿過來以后完全開放,最后美國成為車輪上的國家。
紅旗法案,今天聽起來是一個笑話,但是今天有多少人在做?你要想改革,我們要想進步是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沒有人轉型是不付出血的,是要疼痛的。這是我們這個國家,也是這個地區,世界經濟的疼痛,我們避免不了,如果你想要有明天,也告訴大家,剛剛講修皮鞋是白領工人,他們最生氣是流水線出來以后,原來一雙鞋很貴,流水線出來以后鞋不行了是換一雙。所以未來的30年是我們非常疼痛的30年,未來的30年機器一定會比人聰明,這件事大家不要去想。汽車出來的時候,機器出來的時候一定比人的力氣大,飛機出來以后一定比人跑得快,電腦出來以后一定比人聰明。電腦從來不會忘,插上電永遠都能干活,沒有情緒,它永遠給你干,算得也比你快。所以我告訴大家這個時代的變革,過去二三十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的二三十年,我們會把機器變成人。這是肯定的。
但是人類一定會過去,我們一定會找出解決方法,我們這幫人擔心,孩子們不擔心,永遠是我們年紀大的人在擔心,年輕人會找到方向的。不要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很聰明,孩子們一定比我們聰明。人類是有智慧的,機器是有知識的,根據這個想法將來最大的挑戰是我們的教育體制要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后你再去教知識為主的死記硬背這個玩意麻煩大了,機器比你聰明,比你背得更快。所以你要干的東西是機器干不了的,琴棋書畫,教和育是兩回事,過去我們的教育差,中國的教是非常好的,請問中國教差,去哈佛考試誰考得過我們?我們的育很差,知和識是兩回事情,學和習是兩回事,我們過度關注學,沒有習,所以教育的整個體系20年內必須發生變化,我們這一代人也許可以努力,但如果失去了,下一代的人思考問題就大了。我提出一些胡思亂想,不一定是對的,但是我自己其樂無窮地認為這是對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