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中國事先可能沒有料想到中國員工的維權意識如此強烈,在前期的統籌過程中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也沒有與內部員工達成順暢的溝通,才會使得員工情緒波動較大
出售瓶裝業務原本對于可口可樂、中糧和太古來說都是一件“劃算”的買賣,然而近日以來的員工維權風波卻為這筆交易蒙上了陰影。
今年2月,可口可樂公司宣布了與現有的裝瓶合作伙伴中糧和太古達成非約束性意向,就在華裝瓶業務重組特許經營權進行談判。重組完成后,在中國內地,中糧將擁有并運營18家裝瓶廠,太古將擁有并運營17家裝瓶廠。原本的三足鼎立變成二分天下。
而面對公司遲遲未能給出員工安置具體方案的情況,加上對于公司易主后可能產生的福利待遇減少的擔憂,可口可樂中國員工提出了“買斷工齡”等補償協議。
繼四川、重慶、吉林三個省市的可口可樂工廠員工向可口可樂中國發出訴求書之后,11月28日,陜西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可口可樂”)的員工也向公司管理層遞交了訴求書。
“員工對于權益受損的擔憂屬于正常情況。不過可口可樂中國事先可能沒有料想到中國員工的維權意識如此強烈,在前期的統籌過程中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也沒有與內部員工達成順暢的溝通,才會使得員工情緒波動較大。”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說道。
員工對中糧接管企業感到不安
11月18日,可口可樂公司正式宣布將在中國自有的裝瓶業務悉數出售給中糧和太古,其中部分資產的股權以30.14億元賣給太古,其他部分資產的股權賣給中糧,作價29億元。同時,在太古與中糧的裝瓶業務重整計劃中,太古將一家裝瓶廠以4.87億元賣給中糧,中糧則將10家裝瓶廠以21.22億元賣給太古。
“重整后,中糧與太古基本實現劃江而治,中糧負責長江以北,太古負責長江以南。”一位不愿具名的可口可樂內部人士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
而太古向中糧出售的唯一一家瓶裝廠,正是剛剛遞交員工訴求的陜西可口可樂。此前出現員工維權的三家企業接盤人也均為中糧。
重慶可口可樂員工維權代表會的工作人員史可(化名)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太古與可口可樂同樣是外資企業,所以相對來說會好一些。我們最擔心的就是中糧接手后的待遇問題,這一方面是國企與外資企業的福利相比較弱,另一方面是今年年初中糧在遣散金帝時對于工齡認定的前車之鑒。”
今年6月,中糧宣布中止旗下金帝品牌的所有業務,并開始遣散相關員工。在其最初給出的經濟性裁員方案中,無論工齡多少,最多只發放13個月的工資補償。而在金帝員工與中糧方面多次協商后,中糧方面同意將“N+1”中N的上限改為具體工作年限。
此外,還有金帝被辭退員工因雇傭合同的雇主在中糧改制過程中出現變化,而被否認部分工齡的情況。
面對各種擔憂,員工在訴求書中提出,員工要求與可口可樂召開員工大會,邀請重組與并購管理層見面,與可口可樂相關瓶裝廠工會及員工作正面溝通,同時提出2N+4(N為員工平均工資)的賠償標準以及相關福利待遇在一定期限內不變等要求。
對此,朱丹蓬表示:“外資企業的福利較好是眾所周知,而中糧在此前處理金帝員工賠償上的后續調整也使得他騎虎難下。如果中糧在員工待遇方面能夠更好的與國際接軌、注重于員工的溝通也將會有利于相關問題的解決。”
員工賠償暫無法律依據
史可向記者介紹,早在今年8月就向公司提交了關于買斷工齡的意向,“重慶公司約有500-600名員工,當時工會印發的調查書回收約300份左右,包括繼續在新公司工作,或者買斷工齡之后再考慮,其中大部分員工都選擇了后者。”
“盡管管理層給出了兩年內待遇福利不變的口頭承諾,但始終沒有細化的文件使得大家更加不安,也曾采取拉橫幅等行動。”史可說道。
雖然可口可樂員工提出了2N+4的賠償標準來買斷工齡,然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這一賠償標準暫時還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對于部分員工的擔憂與不滿,可口可樂公司方面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此次重組是在裝瓶廠股東方層面發生股權變化,裝瓶廠在國內的法律實體將繼續存在。交易完成后,與裝瓶廠所建立的法律關系,包括客戶合同、供應商合同、裝瓶廠自己員工的勞動合同都將正常地繼續履行。
與金帝的經濟性裁員不同,可口可樂與中糧方面都沒有表示出裁員計劃。
京師律師事務所勞動法律事務部主任徐玉領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只有在非因員工過錯的裁員中,企業才有義務向被裁員工提供2N倍的賠償金。所以,目前可口可樂員工提出的賠償條件的基本前提是否成立還是個問題。”
可口可樂中國公關經理金孜華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提出賠償的要求,可口可樂方面并不理解為何有這樣的要求,沒有法律法規支持這樣的訴求,所以我們還在跟員工進一步溝通。”
史可也向法治周末記者坦言:“我們在前期的法律咨詢中也了解了這一問題,但這個賠償標準是對我們個人權益的一種保護,也有律師表示還是有機會爭取到相應的賠償金的,不過要在我們與公司解約之后。當然,我們更希望通過與公司溝通就能解決問題。”
記者致電可口可樂中國相關負責人希望了解公司相應問題解決方案上的最新進展,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去碳酸化以求輕裝上陣
事實上,此次員工維權事件的最終結果不僅會影響中糧接盤后能否留住這些想要“買斷工齡”的員工,也影響著可口可樂中國的去碳酸化能否輕裝上陣。
據悉,此次交易值約10億美元,可口可樂借中國版圖的重劃一舉收入超過60億元人民幣。
“出售瓶裝業務一方面能夠為可口可樂帶來一筆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可口可樂去碳酸化與輕資產模式進程加快。”朱丹蓬說道。
中國作為可口可樂的重要海外市場,近年來業績增長并不理想。該公司首席運營官James Quincey此前曾表示,今年第二季度可口可樂在中國可樂的銷售額降幅為個位數。財務數字也顯示,2016年上半年可口可樂全球利潤增長5.7%,但營業收入卻下跌了4.57%,而業績下滑主要是受到中國市場疲軟的拖累。
事實上,在中國市場的輕資產舉措只是其全球資產重組計劃的組成部分,該公司今年已經完成在歐洲和非洲的特許經營權重組交易,并在北美市場建立起非碳酸飲料產品線組合,卸載了很多裝瓶業務,以應對北美地區碳酸飲料的需求減少。
據了解,可口可樂此前估計,在處置好北美、中國、德國及南非的資產后,它的直接員工人數將從原來的12.3萬人大幅下降到3.9萬人,凈收入從443億美元下降到285億美元,但是資本開支也將減半至13億美元。
除了可口可樂之外,此前肯德基、麥當勞紛紛出手中國資產,百事公司也已經于幾年前將旗下裝瓶廠業務出售給了康師傅。在行業人士看來,在業績不佳的背景下,對業務進行剝離,對這些深入中國市場腹地的外資品牌來講,不失為“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