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於1968年提出。最初用以概括一種科學界的心理現象,其後引申到不同的社會現象。該名稱本來是源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按才幹受責任」。羅伯特所指的現象是,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即使他們和其他科學家的成就如何相似,通常也能得到更多的聲望。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由其研究生完成的。
自古兩極化不斷擴大
這雖然是一個不太公平的現象,但從古至今,馬太效應的現象卻普遍存於社會之中。再隨時間過去,少數人獲得越來越多的財富,並以此為基礎不斷地擴大規模,社會貧富差距便會越來越大。久而久之,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社會現象。
人才外流指人才或受過良好教育,或具有經驗的勞動者向外國移民的狀況。這狀況也是一種馬太效應的現象。因為好的人才,想移民到較好的地方,而人才帶來的知識、技能、甚至財富,會讓已經較好的地方更好。而人才所帶走的一切,又讓情況已經較差的地方更差。
羊群效應令強者愈強
馬太效應的現象,也同樣反映在股票市場上。例如突然出現的價格上升,往往會推動更多人的追捧,造成價格更為上升;相反,價格的下跌則會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下跌。換言之,股票市場亦會出現一種羊群效應式的馬太效應,並直接導致了股票價格背離基本價值而大升深跌、暴升暴跌。
英國格林多大學 財務學首席講師、財務學學部主任
梁港生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