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香港观察】周八駿:正視長者問題

2016-12-15
来源:香港商報

    12月11日,第五任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新一任行政長官競選即將迎來提名階段。無論哪幾位有志之士爭取參選,無論誰最終榮登行政長官寶座,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即:所有參選者、所有正式候選人,都必須聚焦香港經濟轉型和社會演進的結構性問題提出各自的政綱,而下屆政府則必須切實着手解決這些問題。其中,一個不容繼續被疏忽和延宕的重大問題是,香港的老年人問題。


    長者生活值得關注
 
    12月5日,香港的兩家媒體分別刊登一則報道和一篇評論。一篇評論是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在《am730》的專欄「回望·前行」發表《長者生活》,評論的對象是他在任內制訂的一項「惠民」政策長者和合資格殘疾人士的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俗稱「兩元」交通費計劃。
 
    一則報道是《香港01》網刊登的《長壽之都恐變自殺愁城,12萬獨居長者絕望呼喚》,稱:2016年香港榮登全球「長壽之都」,但是,2015年香港發生1022宗自殺個案,即每10萬名香港人就有12人自殺;其中,長者占了三成多,亦即平均每天有一位長者自殺身亡,自殺率遠高於其他年齡組別。根據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日本整體自殺率高於香港,但是,香港70歲以上長者每10萬人就有26.7個自殺,自殺率高於日本、英國、美國。該報道批評:香港社會對於長者輕生問題的關注遠不如對學童自殺;并警告:面對人口老化,如繼續對長者自殺問題視而不見,則問題將如雪球越滾越大。
 
    根據香港有關機構調查,長者自殺原因有三:身體健康、家庭問題和喪偶。政府的責任在於,既未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又缺乏家居安老支援。前者使相當一部分長者、尤其獨居長者缺乏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所必需的金錢。后者使相當一部分長者、尤其獨居長者難以居家安老。香港有學者分析,亞洲國家長者自殺率之所以較西方國家的高,是因為社會福利制度不及后者完善。對此,特區政府死守財政盈餘、拒絕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官員,需要反省。
 
    曾蔭權擔任財政司司長和行政長官時,也是審慎理財哲學的忠實信奉者和堅定貫徹者。然而,他的上述評論,依據其本人和夫人的養老生活體驗得出深刻的感悟:「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年紀漸大,生活要惆悵的事不少。如果沒有充裕的儲蓄,家人又未能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援,老人家就只能依賴社會援助,但社會援助只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中國人向來儉樸,無依無靠的老人家更會省吃儉用,除了食住開支,其他使費會可免得免。如此一來,他們終日自困在家,沒有朋友,亦缺少生活樂趣,致令身心健康日差。」可以相信,如果沒有自2012年7月1日以來約4年半親身體會,曾蔭權是不可能寫出如此深懷同情的文字的。

    下屆政府須高瞻遠矚
 
    眼下,關於第五任行政長官的競逐愈益激烈,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社會階級、階層和界別,以及不同既得利益集團,紛紛推舉各自心儀的行政長官人選。鑒此,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承載月旦時事、匡正時弊之責的公共知識分子包括時事評論員,必須促使香港居民聚焦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一系列重大問題,促使各位行政長官參選人、正式候選人提出他(她)們各自解決這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方案。誰比較適宜出任第五任行政長官,取決於誰在政治上為中央所信任,取決於誰具備足夠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擔當,提出既腳踏實地又高瞻遠矚的解決方案。
 
    解決老年人問題,除了盡快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和家居安老配套措施外,還需要加快公屋建造。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數據,長者一人平均輪候公屋的時間由今年3月底的2.3年增至6月底的2.4年,雖明顯短於一般申請的平均4.1年輪候時間,但畢竟不是好消息。
 
    老年人不僅有物質困難,更有精神困擾,即使非獨居長者,也感覺精神寂寞。物質生活富裕的長者,也容易產生精神孤獨的感覺。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克服過於信奉思想自由的偏頗,向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關心,并推動非政府組織給予照顧。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