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回眸即將過去的2016年,哪些事、哪些人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文以載道”引領社會風尚
曹文軒、劉震雲等斬獲國際文學獎項,《湄公河行動》突破主旋律影片的商業困境,G20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驚豔全球,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活動跨越歐亞……
2016年,文藝工作者帶給我們很多精彩記憶。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
年底的文代會和作代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振聾發聵,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服務人民、勇於創新創造、堅守藝術理想的四點希望鼓舞著文藝工作者繼續從“高原”攀向“高峰”。
而同樣文以載道的新聞工作者,在年初召開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後,也深受鼓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48字職責和使命,著力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講好真實而動人的中國故事,采寫冒熱氣兒、有溫度的新聞報道,讓越來越多的‘凡人微芒’,通過我們手中的筆和鏡頭,成為照亮中國不斷前行發展的溫暖火把,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責任。”引起了全國新聞工作者的共鳴。
大師遠去藝術生命長存
2016年,璀璨的藝術星空,又有一些巨星隕落。中國文藝界一些熟悉又親切的身影,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我們也有風花雪月,但那風是‘鐵馬秋風’、花是‘戰地黃花’、雪是‘樓船夜雪’、月是‘邊關冷月’。”擲地有聲的話語猶在耳畔,86歲的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卻離開了人世,留下1000多首作品和滿滿的正能量。
他是《紅旗譜》中的馮蘭池、《小兵張嘎》中的大反派龜田……一生配角煉成戲骨,葛存壯濃縮了中國電影觀眾的一代記憶。
“對我而言,獲得最廣泛的讀者喜愛,是高於任何獎項的安慰。”陳忠實的代表作《白鹿原》獲得了我國長篇小說最高獎——茅盾文學獎,逾500萬冊的發行量印證了經典的永恒。
離去的大師中,還有“雖然僅僅一個人,也就像在台上湧現了千軍萬馬”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打開程派新局面的京劇大家李世濟,“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著名作家、翻譯家楊絳,含淚唱起“長城謠”、育英才無數的“中國之鶯”周小燕……
如今,大師遠去,如流星劃過夜空,照亮了後繼者前行的道路。斯人已逝,風范長留,他們的精神將繼續滋養中國文藝,生發出新的生命。
保護文物依然在路上
2016年,也不全都是美好的記憶——遼寧綏中一段野長城在修繕中被抹為“平板路”,杭州博物館文物廳內錄制娛樂真人秀節目,“國保”南京朝天宮被借給房企做活動……這些都讓我們震驚甚至憤怒。
無論是2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的部署,還是4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提出的要求,都明確指向中華民族曆史記憶的載體——文物。
文物保護及其合理利用,任重而道遠,但這一年也成效顯著。
沈陽故宮大政殿本世紀首次維修,山東啟動“三孔”古建維修等100項文保工程,內蒙古首次大規模保護修複古代壁畫,山西95處600歲以上“國保”古建築整體修繕完畢,北京修繕曆史名園16項文物古建,甘肅麥積山石窟開始修複6個病害嚴重洞窟,河北修複遼墓出土國家一級文物“真容木偶像”……
隨著故宮及全國各地博物館文創產品熱銷,文物也逐漸卸去了時間的塵埃和神秘的面紗,在公眾的生活、審美和需求中搭建起一座文化橋梁。
專家指出,探索建立有效的文物保護體制機制刻不容緩,應盡快建立文物保護責任追究制度、文物保護的補償機制和文物保護的社會參與機制。
電影在增速放緩中回歸理性
中國電影自2003年起一直保持平均35%的市場增長率,去年票房達440億元。今年票房雖仍超去年,但漲幅明顯放緩,低於業界預期。
今年電影市場呈現出先熱後冷的局面:春節檔依靠《美人魚》等影片的強力拉動,票房同比增長67%;暑期檔雖總票房同比基本持平,但國產片票房下滑近40%;隨後的中秋檔同比縮水15.9%,國慶檔同比縮水23.4%。而正在進行中的元旦檔,能否扭轉頹勢?讓我們拭目以待。
專家表示,增長速度的放緩對於問題頗多的中國電影市場未嘗不是一個回歸理性的契機,資本市場的降溫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中國電影市場吹沙見金,只有精品才能真正獲得市場的青睞。
與此同時,電影《葉問3》等涉嫌票房造假受調查揭開電影市場亂象冰山一角。有統計表明,過去幾年全國電影票房至少有一成被“偷走”。
機遇與挑戰並存之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11月7日獲表決通過。業界認為,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該法的出台將為國產電影的發展保駕護航。
“組合拳”整治互聯網亂象
“上海女”去“男朋友”家鄉江西吃了一頓飯後連夜逃離;東北村莊農婦組團“約炮”……春節前後,兩則網帖引發強烈關注,卻都被證實是虛假信息。
今年號稱“網絡直播元年”,但“奇葩”直播和“涉黃網紅”屢遭詬病,甚至有的網絡主播在貧困農村做假慈善;而隨著微信系統升級,許多閱讀量“10萬+”的知名公眾號泡沫被戳破,微信公號刷量的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2016,互聯網留給人們太多思考。利用網絡進行輿論炒作、傳播謠言,極大損害了媒體公信力和社會共識;而自媒體發展中的一些不良現象,也讓“劣幣驅逐良幣”,誤導受眾,敗壞社會風氣。
為整治互聯網亂象,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國家網信辦等多部門已聯手打出“組合拳”,加強網絡直播管理,微博、微信管理和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
互聯網從來不是法外之地,互聯網也有公序良俗。我們期待著,網絡空間不斷得到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