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公布了一張首次盈利的三季度業績報表後,以互聯網思維造車的特斯拉,最終去年還是“倒”在了汽車產業的經驗不足上。1月5日,特斯拉方面宣布,去年的銷量未達到既定目標,而原因在於部分硬件更新造成短期生產問題,導致交付新車受阻。業內人士認為,不僅特斯拉,很多互聯網造車企業由於缺乏對傳統汽車行業的制造經驗,產能不足、生產過程中應變能力較弱,以及制造成本高昂等,使互聯網造車的盈利成為難題。
交付目標未達成
去年初時,當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給出交付8萬輛新車的全年預期時,業內普遍認為,這家運用互聯網思維造車的公司,終於在汽車制造上步入正軌。但是,根據特斯拉方面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特斯拉的產量為8.39萬輛,但新車交付量為7.62萬輛,低於8萬輛的預定目標。其中,去年四季度特斯拉共交付了2.2萬輛新車,未能達到2.5萬輛的交付目標。
對於未完成8萬輛交付目標,特斯拉方面解釋為:“由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硬件更新導致。”據了解,特斯拉Autopilot硬件的更新為生產帶來麻煩,該影響從去年10月底一直持續到12月初,因此特斯拉在去年四季度的生產任務被過多堆積到了季末,並打亂了特斯拉方面原本的計劃。“我們最終在去年設法完成了生產目標,但新車交付卻受到影響,這些延遲交付的新車將被算入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中。”特斯拉相關負責人表示。
高昂成本待降
實際上,如何降低成本已成互聯網造車企業的一大難題。根據特斯拉年報顯示,自201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至2015年,特斯拉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合計虧損金額高達20.61億美元。汽車行業專家張志勇表示,車型高昂的制造成本成為特斯拉持續虧損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電池成本已成為純電動車售價較高的主要原因。以特斯拉為例,Model X售價為88.8萬-138.12萬元,Model S售價為68.89萬-131.52萬元。由於需要采購電池,動力電池已占整車制造成本的50%以上。而對於特斯拉來說,高成本帶來的高售價,使得目前特斯拉車型定位於高端消費人群,但高端車型有限的消費市場,並不能為成本的降低帶來幫助。
與特斯拉一樣,其他互聯網造車企業也面臨著降低成本的難題。樂視戰略合作夥伴Faraday Future(以下簡稱“FF”)在今年CES展上推出首款量產車型FF 91,有消息稱,該車型售價將在15萬-20萬美元之間,已超越特斯拉在售車型。汽車行業專家賈新光認為,FF欲複制特斯拉模式,但對於互聯網造車企業來說,從高端車型入手,能夠展現自身技術水平,但提升銷量的低價車型才是實現盈利的手段。
產能考驗資金鏈
事實上,互聯網造車在解決研發後,仍需面臨產能的問題。按照行業的規矩,只有量產車達到一定的產銷量,才能實現盈虧平衡。數據顯示,2015年特斯拉總體產能略高於5萬輛,2016年特斯拉的產能雖然提升不少,但仍然只生產了8.39萬輛,未能超過10萬輛。
馬斯克也曾表示,特斯拉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市場需求問題,而是產能問題。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在起訂的第一個星期,特斯拉就收到超過32.5萬份預訂。訂單量巨大,但是實際交付量往往因為產能的限制,被拖延幾年後才能完全交車。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內互聯網造車企業並未有實質性的工廠投入生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蔚來、樂視、萬向、長江汽車等14家新進入的造車企業,共計將投資約1160億元用於新能源生產項目的建設。
不過,生產資質仍是這些新進入企業最大的問題。按照國家發改委印發《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和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參與到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政策一出,給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新進入者無限遐想。不過截至目前,拿到汽車生產資質的新進入者此前也為汽車相關領域的企業,而真正的互聯網造車企業的產能仍處於建設階段,並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
“互聯網企業造車能否建成、完善國內的新能源車產業園還有待觀察,而後關鍵在於能否真正投入大量的資金。”在賈新光看來,投產後的持續投入,才是新進入者們最大的考驗。
北京商報記者 劉洋 藍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