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延慶向西北走20多公裏,就來到小海坨山區。海拔2199米的高度,豐沛的降雪量,使其擁有開展冬季運動的天然優勢。2022年北京冬奧會,這裏將作為高山滑雪的比賽場地。由於山區封閉、交通不便,施工道路的建設工作將於今年4月率先啟動。
申冬奧成功後的一年多來,一場緊鑼密鼓的“籌辦戰役”全面打響。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按照冬奧路線圖和時間表,各項工作駛入“快車道”。從競賽場館和配套設施的開工,到京津冀滑雪體驗區的規劃,不僅為辦好冬奧會鋪就了基石,更為廣大群眾參與冰雪運動創造了良機。
新建競賽場館今年全部開工
按照整體規劃,北京冬奧會所有新建競賽場館都將在今年開工建設,2019年主體工程和永久性設施完工,以滿足2020年舉辦系列測試賽的需要。相比於夏奧會,冬奧會大部分項目在戶外舉行,不僅對場地設施具有更高的技術要求,還要應對氣候等大自然因素可能制造的困難,這也成為籌辦工作的一大挑戰。
延慶賽區要新建3個場地,包括高山滑雪場、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等,均是建設難度大、資金耗費多的項目。盡管申辦時場地的規劃設計已有草案,但在實際建設中還要因地制宜,進一步細化。“去年國際高山滑雪聯合會主席來延慶考察,有一些線路需要微調,設計方案預計今年出爐。”延慶區冬奧辦運行處負責人高翔說。
當初申冬奧時,高山速降場地一度“難產”,而小海坨山超過800米的山體落差、坡長坡度恰好符合技術標准。為了讓賽道設計接軌國際,延慶賽區充分踐行開門辦賽的理念,設計團隊引入了加拿大、德國的兩家專業公司。目前,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基本確定了競賽賽道線路和結束區位置,競賽線路的中心線和相關附屬設施的設計正在進行中。
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國家速滑館,面向全球展開了建築概念方案競賽,有關方面正在對12家國內外知名設計公司提交的設計方案進行深入評審,近期將確定最終實施方案。北京冬奧組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速滑館將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曲棍球和射箭的臨時場地進行建設,預計4月正式開工。
“可持續利用”理念貫穿始終
奧運場館賽後利用是世界性難題,一些奧運場館淪為“白象”,往往成為申辦城市的敗筆。將眼光瞄向長遠,對賽後利用進行提前布局,發揮場館的多元功能,這一“可持續利用”理念貫穿了北京冬奧會各個賽區的籌辦工作之中。
充分考慮場館一年四季的運營要求,實現“一館多用”,被視為賽後利用的主要思路。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將承辦冰壺比賽,實現了冬夏兩次奧運會場館的循環使用。據介紹,“水立方”將於今年內啟動打造冰館,冬奧會後將在遊泳季和冰季之間不斷轉換,冬季既能承接專業冰上賽事,又能滿足市民冰雪休閑需求,夏季則還原為水上運動區。
高山滑雪、雪車雪橇受制於運動傳統和項目特點,場館賽後利用的難度最大。高翔表示,延慶賽區的3個新建場地在設計之初,除了承辦高水平賽事和作為訓練基地,也充分考慮到未來大眾體驗的需要。“這些項目在國內普及度不高,技術難度大,參與人群少,所以我們會增設一些坡度較緩、適於普通人的初級雪道以及其他戶外休閑項目。”高翔說。
目前,北京冬奧組委正在制訂冬奧場館可持續指南工作方案,在生態環境、水、大氣及能源資源節約、賽後利用方面均有明確要求。業內專家表示,冬奧場館未來要在專業訓練、大眾開放、休閑旅遊、冰雪產業等多個維度實現最有效利用,“從一開始就不要考慮單一體育功能,不要走二次開發的道路,那樣既增加成本,也影響賽後運營”。
大事帶動效應初步顯現
舉辦冬奧會是一件大事,這已經超越體育范疇,納入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城市升級的整體考量。隨著籌辦工作的逐步展開,以冬奧會為引擎的大事帶動效應正初步顯現。
北京冬奧會的項目分散在城市賽區和山地賽區之間,首先要跨越地理的障礙。目前,京張高鐵、興延高速、延崇高速已經全面開工,預計2019年至2020年完工。同時,賽區周邊的其他基礎設施,如供水、供電、道路、場站等已開始規劃設計。對於張家口等地區,這無異於打通連接外部、盤活經濟的新路。
申冬奧成功以來,前來張家口考察冰雪項目的客商日益增多,除了傳統優勢的滑雪場,6個區縣也建設了戶外滑冰場。據了解,張家口已規劃建設了5個冰雪產業園,與20多家國外商會和大公司簽訂了合同協議,打造以冰雪旅遊、裝備制造、產業服務為一體的冰雪產業鏈。
在延慶,傳統的“冰雪之城”煥發出新活力。高翔介紹,除了萬科石京龍滑雪場、八達嶺滑雪場完成升級外,冬奧冰雪休閑小鎮也正在籌劃中,“通過酒店、餐飲等配套設施的完善,打造集旅遊、運動、度假、創意、培訓等元素於一體的冰雪品牌,吸引更多遊客享受非一般的樂趣。”
同時,北京冬奧組委全面梳理了申辦時的各項承諾,將可持續性任務細化分解到北京市、河北省及各相關部門,開展了大氣汙染防治、廢棄物管理等大量工作。在冬奧辦賽者看來,借助籌辦冬奧會的契機,讓綠色、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贏得的將是長遠的發展與實惠。(鄭軼 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