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近年成為城中熱話,港府不但成立了創科局,更落實與深圳市政府在落馬洲河套區共同開發創新科技園,預料創科熱潮在未來數年將一直維持。不過,創新科技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本港在此領域有何可以作為?在港發展創新科技又有哪些困難?筆者專程訪問了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會長呂新榮,帶來深度解答。文:張怡菁 攝影:蔡啟文(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走進位於九龍塘的香港生產力大樓,立刻被展廳中五顏六色的3D打印公仔所吸引,將這種嶄新技術引入香港的,正是香港發明創新總會會長呂新榮。
重視創新多於科技
談起創新科技,呂新榮說自己一向重視「創新」多於「科技」,他解釋道:「過去我們常將發明、創新連在一起講,好像創新就一定要是科技上的新發明,要申請專利才算成功。但事實是,許多專利發明無法轉化成產品或服務,無法應用在日常之中,社會就無法得益。所以現時談論創新,範圍會比過去更加廣泛,而不僅局限於高科技的創新。互聯網的普及,手機應用程式(App)、游戲以及新的業務計劃等都被列入創新的範疇內,整體上更注重的是思維上的創新。如風靡全球的Uber,之所以獲得如此大的發展空間,就是拓展了新的業務模式,將镕置的社會資源進行重組,利用現有的科技,借力互聯網實現群組的資源共享。想要搭的士只要在手機App上預訂即可,不用像以前一樣花上好長時間在街上等,使社會資源的供應量大大增加。事實上,Uber在科技上并未有太多的創新,更多的是發掘新的業務模式,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力量。」
創新要留意市場需求
在創新科技領域有數十年經驗的呂新榮,退休后仍為多家企業提供諮詢顧問服務,成為創新項目與企業之間的「中間聯繫人」。因此對於如何為一個創新的概念找到應用領域,形成產品或服務并最終走向市場,呂新榮可謂別有心得:「發明(Invention)、創意(Creativity)和創新(Innovation)三者的區別在於,發明通常是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東西,并申請專利,但未必有應用領域。創意則是在發明的基礎上有所應用,但未必有實際商業效益。而創新則是將前兩者相結合,令發明有所運用,并找到潜在的市場,從而形成一盤生意,產生價值與流動資金,只有如此,創新才算是真正的落地生根。」近年創業成為社會熱潮,但初創公司能夠生存的百中無一,即使能「存活」下來的公司,想要在數年后成長為大公司更是萬中無一。對此,呂新榮表示十分心痛:「初創公司死亡率高,很多時候都因忽視市場。很多高科技公司,如果只是埋頭搞科研,而忽視科技的應用與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產品必然無法存活。因此,公司在創立過程中一定要從潜在市場出發,找到相關應用領域,沿此方向發展,才有成功的可能。」同時他也鼓勵大學或科研機構的相關從業人員,在做科研的同時能夠多想幾步,為科研項目找到應用領域并開拓潜在市場,而非流於空中樓閣。
3D打印有前景
新科技的普及運用及市場化,最好的例子要數3D打印。據呂新榮介紹,3D打印技術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已出現,他更是將這種技術引入香港的第一人。「當時采用一種光敏樹脂材料,對其進行激光掃射后即可得到模型,但價格高昂,一台機器需要百多萬港幣,因此無法進行技術的普及應用。」直到技術的15年專利期結束后,科研人員嘗試使用粉、膠等材料進行研究,制造出價格更具競爭力的3D打印機,才令3D打印技術在近年開始普及化。呂新榮補充:「如今3D打印大多采用矽膠,且只需幾千元就可以買到一台機器,讓3D打印機變得如普通影印機一樣普及。同時3D打印的應用領域廣泛,無論是設計公司打印模型,與客戶用實物溝通,還是醫生手術前將掃描的人體圖像轉化成模型,進行模擬手術,或是家庭打印結婚紀念人像等,都可依賴3D打印技術,可見這種技術市場潜力之巨大。」
辦青年天才大會
培育發明人才
香港的創新環境并不算樂觀,不論是傳統的教育觀念還是高企的生活壓力,都令創新項目只能在夾縫中求存。為了培育年輕人對發明與創新的興趣,提升年輕人的開放思維及創造力,呂新榮於2015年成立了香港發明創新總會(「總會」),其前身為亞洲創新協會,旨在促進發明與創新,為相關人士提供有效支援,并搭建一個與工商企業界互動交流的平台。「總會」正在籌辦「青年天才大會」,活動預計今年5月舉行,并獲政府資助50萬元。活動將對發明者的項目進行評估,前三名獲獎者可參加於日本舉行的「世界天才大會」,并獲得資金支持與技術指導。此外,針對在校學生社會工作經驗少,對市場的認知不足等問題,「總會」更推出「導師計劃」,為多間大學導師推薦的創新小組提供為期一年的項目指導,輔助學生將創新思維落地成為產品或服務,并進入市場,幫助學生創業者實現自己的創業計劃。「總會」更會舉行相關研討會,分享創新發明中的經驗與心得。
把握金融中心優勢拓展金融科技
創科熱潮席卷全港,可是,香港的創科市場并不容易發掘,作為業內重量級人士,呂新榮對香港應如何發展創新科技,又有何寶貴意見?他表示,最重要是要結合自己已有的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香港受限於資源少,市場小,許多重型產業都無法進行,比如內地別具優勢的高鐵、農業等,就不適合在香港發展。不過,創新者不應將思維限制在本港,而應不斷擴大視野,留意不同領域。」相較而言,「互聯網+」就很適合本港發展,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說,入門條件相對較低,可謂大有天地。同時本港可借勢金融中心的背景優勢,發展金融科技(FinTech)。「香港的金融產業已十分繁榮,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這就需要金融界業內人士,先從工作中找出積存的問題,并加入創新思維去尋找解決方法。金融科技是一個跨行業領域,因此需要金融科技人才的加入,并將商業頭腦與資訊科技及統計學等知識相結合。」呂新榮解釋道。
人物簡介
呂新榮,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前副總裁(1992-2000),主管新材料及先進技術,主要為工商界提供科研、顧問和培訓等服務,提升企業管理及生產力。原任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2000-2010),負責產學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或實質服務。呂氏於2010年7月退休。
呂新榮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吉林省長春委員會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特邀諮詢委員、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顧問、香港科技協進會前會長(2001-2002)、香港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及香港金屬業制造業協會榮譽會長、香港模具科技協會榮譽主席、亞洲創新協會主席,并是多家工商團體的榮譽會長或榮譽顧問。現任多家中港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或董事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