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權威媒體密集發聲 力挺IPO常態化

2017-01-19
来源:華爾街見聞

  對于近期的中國資本市場,權威媒體接連的發聲以及證監會的明確表態,均讓目光聚焦于一處:實現IPO常態化,疏解新股發行“堰塞湖”。

  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刊文《新股發行不會成為“洪水猛獸”》援引專家指出,新股發行有助于促進實體經濟企業發展,降低銀行風險,并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其本質上是加強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必要舉措,因此不應也不會成為“洪水猛獸”。

  去年底到今年初,在市場保持穩定的背景下,IPO明顯提速,每周發行的新股數量明顯增加。今年1月以來,滬深股市新股發行速度保持在每周12家左右。不過,近期滬深兩市接連出現調整,部分觀點開始將矛頭指向新股發行。

  人民日報文章稱,需求不變,供給增加,價格自然下跌。不過,如果僅僅基于這一市場規律就將股市調整完全歸咎于新股發行,顯然有失公允。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無論是對比A股50多萬億元的總市值,還是近期三四千億元的日均成交金額,當前IPO所產生的資金壓力實際上很小。

  文章援引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吳文鋒稱,當前IPO發行數量雖然增加,但每家上市公司融資額度卻并不高。同時,投資者只有持有一定數量的二級市場股票,才可申購新股。因此,當新股發行增加, “打新”回報率降低,一些旨在“打新”的投資者減倉動力就會加強,這反而是近期股市出現調整的一個重要技術原因。

  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今日也發表題為《IPO發行節奏加快無礙A股行情大趨勢》的文章稱,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近期A股下跌行情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有資金鏈、年關節點等各種原因,不應過度放大新股發行提速的影響”。長期來看,IPO融資有助企業業績改善、支撐經濟增長,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IPO發行節奏對A股行情的影響不顯著。

  報道稱,在業內人士看來,IPO融資有助企業業績改善、支撐經濟增長,目前融資結構中信貸占大頭,企業債務率高,加大股權融資是必然趨勢,有助于資金脫虛入實。

  在這之前,上周末到昨日,新華社更是以幾乎每天一篇的頻率刊文為IPO“辯護”。

  1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IPO常態化真的有那么“可怕”嗎?》的文章稱,有機構統計顯示,盡管2015、2016年新股發行提速,發行家數分別為223、227只,但實際上單只新股募集資金平穩,保持在6至7億元。2017年以來,單只新股的募集資金平均為5.5億元,規模更是穩中略降。

  報道稱,事實上,IPO節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股市的融資功能。在經歷了多次暫停和重啟之后,IPO正逐步走向常態化。

  文章援引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議政稱,目前IPO的排隊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新興行業的優秀代表,是資本市場的源頭活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將對市場的公司結構有很大改善。IPO的常態化可以有效地化解IPO堰塞湖,提高這些企業的融資效率。

  1月17日,新華社在《如何看待新股發行常態化?》文章中再度表示,對于股票市場而言,新股發行是源頭活水,只有活水長流,才能得清渠如許。在經歷2015年6月開始的股市異常波動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監管層根據市場條件,新股發行略有提速,恢復股市投融資基本功能的同時,也為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1月18日,新華社在《“天量”再融資疊加野蠻減持 A股兩大“出血點”該如何堵住?》文章中稱,有機構數據顯示,2016年新股籌資規模為1476億元。粗略統計,在“史上第一融資年”,以再融資方式增加的市場供給8倍于IPO。

  文章稱,對于年輕的A股而言,完善新股發行和退市制度重建新陳代謝機能之外,堵住瘋狂再融資和野蠻減持兩大“出血點”,已成當務之急。

  除了中央媒體的密集表態,證券日報在1月16日社評中稱,IPO對場內資金的“爭奪”并不強烈,反而是10倍于IPO的再融資規模值得引起注意:

  248家公司IPO募資1633億元,規模總體上是適宜的、可控的。并且,2016年由于取消了新股申購預繳款,全年無巨額資金凍結,IPO對市場資金平衡的擾動大為降低。

  在監管層面,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昨日也表示,目前A股市場還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隊,說明中國經濟的發展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發展機會非常大,但同時也說明,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還是很不到位。

  方星海認為,如果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做得更好,IPO不該有這么長排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會更大,其中證監會還是面臨很大的任務。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