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國際評級公司標普發布報告稱,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政策及其他風險正在不斷上升,但危機并未迫在眉睫。
其中,銀行業內部各銀行的信用質量存在巨大差異,國內小型銀行仍在激進擴張信貸規模,但又可能缺乏應對市場狀況急劇惡化時所需的成熟的風險管理能力。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廖強表示,民眾對國內小型銀行機構的信心要遠低于其對大型銀行和全國性銀行的信心。小型銀行能否抵御存款擠兌等壓力事件,現在仍不明確。鑒于國內許多小型銀行仍在激進擴張信貸規模,并可能缺乏成熟的風險管理能力,因此一旦市場狀況急轉直下,很可能會令它們猝不及防,難以招架。
廖強表示,無論危機爆發與否,標普維持對中國銀行業信用狀況的負面展望。
此外,考慮到2017年中國GDP增速預計還將高于6%,并且信貸債務人結構改變會緩解資產質量壓力,因此2017年中國可能會再一次避免銀行業危機的爆發。但是,目前的發展軌跡不可持續。
中國信貸增速已經連續數年超過了其經濟增速,這一勢頭正逐漸消耗中國銀行業曾經充裕的融資基礎。盡管總體存款水平仍然高于信貸余額,但是銀行業的融資和流動性緩沖空間正在收窄。
2016年,隨著風險較高的企業新增貸款發放放緩,國內銀行加快了向公共產業和居民的信貸發放步伐。這種債務結構的改變控制了不良貸款占總體信貸的比重。然而,總體經濟杠桿還在繼續上升,這降低了融資緩沖空間,同時使銀行更易遭受尾部風險的沖擊。
廖強補充說:“國內銀行信用狀況面臨的尾部風險包括,與中國人民幣匯率相關的政策風險、影子銀行、地方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違約、地產市場調整以及外部沖擊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