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內地外儲跌破3萬億 官指降幅收窄 走資壓力放緩

2017-02-08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鍾俠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昨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1月31日,內地外匯儲備規模為29982.04億美元,較去年底下降123.13億美元,連續7個月縮水。這一數字在跌破「3萬億」關口的同時,還創下自2011年2月來的新低。對此,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外匯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無須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關口」。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雖已略低於3萬億美元,但仍是全球最高水平。

  外匯局:無須特別看重「整數關口」

  實際上,外匯儲備是一個連續變量,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金融環境下,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外匯局負責人答記者問時指,無論從絕對規模看還是用其他各種充足性指標進行衡量,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都是充裕的。當前,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經常項目保持順差、財政狀況較好、金融體系穩健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些有利因素都將繼續支持人民幣成為穩定的強勢貨幣,也將促進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截至2017年1月31日,內地外匯儲備規模為29982億美元,較2016年末下降123億美元,降幅為0.4%。對於外儲下降原因,上述負責人表示,從1月份的情況看,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是造成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於適逢農歷春節,居民境外旅游、消費等活動增多,企業償債和結算等財務操作也會增加,帶來相應用匯需求,成為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季節性因素。

  調節供需平衡為下降主因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市場上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總體出現反彈,使得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貨幣按照計量貨幣美元進行報告時金額上升,則是促使外匯儲備規模增加的主要因素。此外,外匯儲備多元化資金的運用和收回也對外匯儲備規模有一定的影響。

  總的來看,外匯儲備在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資策略下,不同貨幣和資產之間有效發揮了此消彼長、風險對沖的效果,維護了外匯儲備規模的基本穩定。

  該負責人還表示,與上年同期相比,內地1月份外匯儲備規模少降872億美元;與上月相比,外匯儲備規模少降288億美元,降幅均明顯縮窄。剔除掉匯率重估因素以后,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比和環比降幅也是明顯縮窄的,這反映出內地跨境資金流出已較前一時期有所放緩,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動能逐步增強,跨境資金流動會趨向平衡。

  特稿

  「破三」不足慮須拓創匯來源

  人行昨發數據顯示,內地1月份外儲規模為29982億美元符合市場預期,而去年年末數據為30105億美元。對此,國家外匯管理局稱,外儲規模上下波動屬正常,無須特別看重「整數關口」。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亦認為,「3萬億」并非關鍵節點,故外儲是否破「三」并不重要。

  誠如外匯局所指,外匯儲備波動本身屬正常現象,勿需過度解讀。事實上,內地外匯儲備依然豐厚,因人民幣匯率下降引起恐慌性購匯需求值得關注;現時最大的問題在於創匯來源減少,故外儲每一次降低都引起輿論關注。如果實體經濟和對外貿易未來不能好轉,外儲有減無增趨勢仍難扭轉。

  內地居民購匯動力非常大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目前人民幣匯率下行壓力較大,內地居民購匯動力非常大,不少人都把5萬美元額度盡數用完,這自然會造成外匯儲備下降。而這些錢大部分都不會流往國外,只不過是從人行流入居民手上——可以看到的是,內地商業銀行的美元是增加的。「當然,這種恐慌性情緒也值得關注」。另外,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消耗了不少外匯儲備。可見,外儲下降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其中并非全是負面因素。

  華僑銀行駐新加坡經濟師謝棟銘認為,今年首月外儲下降超預期或許與開年企業和居民購匯需求較大有關,春節期間旅行消費導致一部分資金外流,可能有200億至300億美元。而從數據來看,整體外儲規模下降有限,資本外流情況確實在好轉。

  申萬宏源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稱,季節性因素導致外匯儲備下滑,民眾在元旦、春節假期的用匯需求上升,而企業往往在年初進行債務重整,加大償債和結算需求,「下降是符合預期的」。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亦認為,個人購匯或是近期外儲下降主因,剔除估值效應,外匯流出370億美元左右。此外,1月份,美元處於震蕩調整,非美貨幣升值的估值效應造成外儲增加約240億至270億美元。

  方正證券宏觀分析師任澤平、甘源則認為,內地外儲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央行為穩匯率的外匯市場操作,導致外儲大幅消耗;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外儲下降已形成一個自我循環。

  資本外流不宜作恐慌性解讀

  外匯局強調,外儲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無須特別看重「整數關口」。譚雅玲亦認為,外匯儲備的主要作用是為了避險,中國外匯儲備是否破「三」,其實并不重要;近3萬億外匯儲備仍然豐厚,且并不是一個關鍵節點。她特別強調,內地資本管制并未完全放開,因此,對資本外流不宜作過多的恐慌性解讀。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指,基於當局已采取措施限制資金外流,加上預期人民幣貶值幅度收窄,相信今年外匯儲備跌幅將放慢,料每月以100億至300億速度下降,年底時或降至27000億美元水平。惟他認為,內地外儲即使再降,仍足夠應付需要。

  李慧勇則強調,此次外儲數據變化還向市場傳遞了一個信號:內地官方并非死守3萬億美元關口,「放開該放開的,管住該管住的,讓市場作更大的決定」。

  有論者認為,「3萬億美元」并非外匯儲備底線。從外匯市場建設、匯率市場化和清潔浮動的角度看,私人部門應更多持有對外資產,公共部門即人行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將穩步下降,最終實現「藏匯於民」。

  實體經濟與外貿頹勢須扭轉

  譚雅玲還認為,目前人民幣匯率漲跌已極大接近市場化,人行動用外匯儲備維持匯率穩定也是應有職能。雖然外匯儲備仍有近3萬億,但目前最大問題是無創匯來源,如果這一問題不解決,再豐厚的家底也會消耗殆盡。過去十年,中國外匯儲備能夠從4000億飆升到40000億,靠的就是外貿繁榮。

  「現在實體經濟萎靡,外貿成了不賺錢的行業。」她說,如果不能扭轉實體經濟與外貿的頹勢,外匯儲備有減無增的趨勢就不會改變。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新聞鏈接

  人行:逆回購利率上行非加息

  近期,內地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上行,一時成為熱點,圍繞「加息」議論不斷。對此,人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昨日強調,逆回購利率上行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并非人行加息。同日,人行延續其收緊幣策主旋律,連續三日暫停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同時有1200億元(人民幣,下同)逆回購到期。人行表示,隨著現金逐漸回籠,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穩定,暫不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

  中標利率上行乃市場化結果

  2月3日,由人行招標、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參與投標的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均上行10個基點至2.35%、2.50%和2.65%。連日來,有不少市場人士稱此舉為人行變相「加息」。

  據新華社、中新社報道,徐忠昨接受專訪時表示,此次中標利率上行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是在資金供求影響下隨行就市的表現,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的。他表示,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是通過央行招標、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投標產生的。也就是說,此次中標利率上行是市場化招投標的結果,反映了去年9月份以來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上行的走勢,與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存在較大差別。

  針對市場關於「人行加息」議論,徐忠回應說,傳統上講,「人行加息」指的是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帶有較強的主動調控意圖,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上行則是在資金供求影響下隨行就市的表現,主要是由市場決定的,一些市場人士看到了二者的差別,認為不是「人行加息」。

  未來將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

  徐忠指,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公開市場操作也有自己的量、價目標,目標的調整和側重點的切換服務於宏觀金融調控的需要。當側重於量的目標時,價格(中標利率)就會發生變化;當側重點在價的目標時,量(招標規模)就要相應進行調整。也就是說,公開市場操作的招標規模和中標利率都是可變。

  他說,「從此次操作看,市場不僅已適應公開市場操作招標規模變化,也在逐步適應中標利率的變化,這為未來更好發揮市場供求的決定性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