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元宵到,又是一年春已來。俗話說“不出十五不出年”,作為傳統過大年最後一個節日,元宵節的重要性不言而明。盡管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不過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依然大同小異並廣有文化基因和民間基礎。作為春節的收尾之節,元宵節承擔著承前啟後的功能,也就是在這一天,從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氣為節之本,節氣體現了一種氛圍、一種儀式、一種參與。若是公眾對節日的內涵了解甚少,參與的熱情不高,缺乏對儀式的尊重,節日就會變得冷冷清清,淪落為一種大眾休閑的理由與機會,混同於普通的雙休日,那么過節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近年來,在過節形式多元化的趨勢下,傳統節日最大的危機,不在於過節方式發生了變化,而在於大眾缺乏對節日內涵的了解、對傳統的習俗深刻的認識。
以過元宵節為例,以前人們都會用五顏六色的紙做出各種各樣的燈籠,現在大家都從商店隨便購買一個掛上,甚至很多人連掛的興趣都沒有。作為元宵節最大載體的廟會、燈會、集會,也因為安全因素的考慮,在很多地方被禁止和取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形式,又何來節日內涵的表達。
因此,基於節日的重要性以及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憂慮,把元宵節納入法定假日就成了一種強烈的民間呼籲。作為與清明、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同等重要的節日,元宵節納入法定假日也勢在必行。一方面,以放假的形式體現節日的重要性,幾乎已成為一種國際慣例。比如以前國內的端午節是不放假的,不過自從韓國將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引發了國人的憂慮與憤怒,並開始用不同的眼光去審視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很顯然,若一個重要的節日,連法定假日都沒有,從形式上看都無法說服人。
另一方面,把元宵節等傳統假日納入法定假日范疇,是為了更好地去體現內容。無論是節日的准備,還是親身的參與,都離不開相應的時間保障。在帶薪休假難以保障而傳統過大年的習俗又根深蒂固的大背景下,元宵節放假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畢竟,文化表達與傳承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之惠”,而更應“付諸行動”。更重要的是,若是沒有相應的形式沿襲,沒有基於文化認同的基本敬畏,整個文化習俗從內到外都被人為掐斷,那才是傳統文化面臨的真正危機。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一書中指出:與外來幹預相比,一種文明的存續更多地取決於自身演化的方向。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危機,從本質上講還是信仰危機、追求危機和精神危機。沒有了基於底線之上的形式堅守,沒有了基於內涵敬畏的儀式敬重,那么傳統節日在現代延續和繼承過程中,就會遭遇“精神黑洞”——誰都在喊節日很重要,需要得到強化和延續,但誰都沒有參與的熱情,並以最大的慵懶去面對。故而,是否如《文明的沖突》所言出現了“演化方向的偏差”,當立足於整個文化甚至精神文明建設的宏旨去思考、去面對和去處置。如何給心靈與精神放假,讓其回歸於傳統與初心之態,當是文明演化過程中最現實的挑戰。基於此,將元宵節納入法定假日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