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特朗普:“离谱”还是“靠谱”?

2017-02-24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晟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种种表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化挑战之下,相当多自认为利益受损的美国人的最激烈反应。

  对于一直关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这场大戏的人而言,特朗普的当选历程,呈现出数十年难得一见的戏剧性。

  从深入研究美式体制运作的政治学家,到仅仅通过各类喧嚣的媒体看热闹的广大群众,因自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及由此得出的观感反差巨大。在中文世界里,传统主流媒体更多地塑造了一个“离谱”的美国新总统的形象,而一些相对小众的网络社区(事实上这儿的网民也人数众多且相当活跃)则有不少特朗普的长期粉丝,认为他看上去“靠谱”。

  关于特朗普到底是“离谱”还是“靠谱”的两极化争议,从本届美国总统选举阶段持续到特朗普宣誓就职后,日前掀起极大波澜的“禁穆令”出台,以及其引发的美国最高行政机构与司法机构之间的对立僵持,更将这一争议推向了高潮。

  美国“变天” 华府“变脸”

  机缘巧合的是,本届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当天(2017年1月20日)及次日,笔者都在华盛顿,身为旁观者躬逢盛事,很乐意与读者诸君分享近距离观察的感受。

  当日上午,笔者带领一批来自中国的法学院学生到达即将举行就职典礼的国会山附近,一开始大家难免心里有点紧张,还好并未遇到新闻里所报道的骚乱场面。看见马路对面有些黑人在大声呼喊,起初以为是抗议者,走近了才发现不过是在叫卖各种“made in China”的特朗普纪念品。只要有生意可做,他们似乎丝毫不在意奥巴马曾经呼吁黑人都该支持希拉里,反而热情地挥舞着印有特朗普头像或是“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让美国再次伟大”)字样的帽子和衣服。

  当就职典礼的仪仗队骑着高头大马通过街道时,警戒线外举起抗议标语的人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围观者只是很单纯地欢呼,或是努力想爬上更高处寻找最佳的拍照角度,如同来观看一场美式足球超级碗比赛而非隆重的政治典礼。

  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大约三四岁的白人小女孩,踩着滑板车在街道上来回奔跑,一遍遍高喊“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目睹此情此景,来自中国的大学生普遍大跌眼镜,深深感慨原来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是从基层、从娃娃抓起的。

  如果说1月20日那天的华盛顿很“美国化”的话,第二天这座首都城市就变得“全球化”了。一场名为“Women’s March”(妇女游行)的公众活动盛大上演(在全美乃至全球等大城市也同时举行),气氛跟前一天的就职典礼相似,都有种大聚会的游戏感,但更加色彩斑斓、五花八门了。参与游行者身穿各种服饰,努力突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打出的标语、海报,也明显更流露出世界性的关怀,以及高度的多元化。

  比如标语和海报中,既有年岁稍长的中国人熟悉的伟人语录“妇女能顶半边天”,也有跟当日游行主题并无直接关联的各种表达——有身穿前苏联军装的普京如同“慈父”一般抱着“婴儿”特朗普的拼接图片,还有针对美墨边境建墙主张而打出的标语“筑一道包围特朗普的墙”,更有“多样性是我们的力量”之类直白的口号。

  一天之隔转眼“变脸”的华盛顿,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隐喻,能让我们想明白,为啥关于特朗普究竟是“靠谱”还是“离谱”的争论,迄今难有定论。

  何为美国?何为全球?

  从“美国化”的华盛顿的视角来看,特朗普无疑是一位靠谱的总统。他看似剑走偏锋,但在表面儿戏的“推特治国”背后,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关怀,即坚持“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坚持“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缩写为WASP)优先的理念。他对于当前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及其深层原因,自有一套认知逻辑。

  在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眼中,美国的“伟大”(Great),就是在上述核心价值指引下长期奋斗的产物,这种“伟大”之所以失去以至于需要重塑,乃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恶果。在“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这一理想的指引下,在经济贸易全球化中遭遇剥夺感,在人口流动全球化中遭遇不安全感,在价值观念全球化中遭遇困惑感的美国白人,自然要团结起来。而美国国内其他族裔的一部分成员,也会因为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心有戚戚焉,将愿意与前者结成支持特朗普的联盟。

  换言之,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种种表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化挑战之下,相当多自认为利益受损的美国人的最激烈反应。

  而从“全球化”的华盛顿的视角看来,特朗普的“离谱”之处同样毋庸置疑。反对者们认为,美国不仅仅是WASP的美国,而是多元化构成的美国,这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伟大”之处。作为全球化的“群主”,美国曾经向全世界输出了一系列“普世价值”的话语,主导了全球化进程,现在怎么能够因为少抢了几个红包就愤而“退群”呢?

  此次美国之行期间,接触到不少法学院的教授与学生,笔者谈到现实政治时,他们几乎都忍不住批评或调侃特朗普几句。就在2月10日,由于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了政府机构与联邦法官之间的“对峙”,耶鲁与哈佛两大法学院院长甚至联名公开发文,批评特朗普“反法治”!

  明眼人都知道,“美国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分歧与对立,不光在总统就职典礼前后的华盛顿街头能感受到,它几乎渗透到了美国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正是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催生了一位如此富有争议的总统上台。

  时来运去谁是英雄?

  200多年前,美国的立国先贤们曾经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开宗明义地提出:

  “人类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而美国建国约半个世纪后,法国人托克维尔跨越大西洋深入考察了这个新兴合众国的制度与法律。他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却直言:

  “美国的大幸并不在于它有一部使它顶得住大战的联邦宪法,而在于处在一个不会发生使它害怕的战争的地理位置。”

  客观地说,令美国人倍感骄傲的两个多世纪以来的“伟大”历史,既源自于“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也离不开“机遇和强力”,更是一种“时来天地皆同力”(唐朝诗人罗隐咏叹三国时诸葛亮功业的名句)的幸运结果。

  如果没有“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去实现“昭昭天命”的精神激励,独立之后的美国,或许难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如果不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全球化进程中,抓住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享受全球化的红利,后来的美国恐怕顶多就是一个称雄美洲的地区性强国,怎么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帝国呢?

  问题是,成为全球性帝国数十年后,今天的美国最大的困难是,它的全球扩张让自己背上了越来越多的责任,而过于沉重的责任,也许早晚会拖垮这个帝国。

  因此,“美国何以成为美国”,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纠结的难题。面对这样的现实,特朗普似乎想起了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早年对美国人的谆谆告诫: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谁”,不要为了自由主义的普世理想而过度透支自己的力量进行帝国扩张,而应以保守主义的态度去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姿态维护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

  从这一点来看,应当承认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思维与主张,自有其“靠谱”之处。重新强调“美国化”,虽然能够卸下某些帝国的负担,却也无法支持帝国的根基。特朗普面对今天的挑战,已经不是重提某些光荣传统,或是刻意模仿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就能够轻松“穿越”回历史当中去重塑“伟大”。如果仅仅给出这种应战手段的话,他仍然是“离谱”的。

  特朗普在一波波争议声浪中走马上任之际,《时代周刊》不失时机地给他加冕为“美利坚分裂国总统”,个中深意,不言而喻。所谓“运去英雄不自由”(还是引用罗隐的诗句),这位让人捉摸不透的新总统未来的四年任期,到底是“离谱”还是“靠谱”,且待后人评说吧!

  ( 作者为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文中为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感谢北京大学法学院章永乐副教授的支持。)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