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桶金幾多先夠?」這個問題在有「糧油大王」之稱的李廣林眼中似乎並不那麼重要,甚至他未曾留意過自己是什麼時候賺得「第一桶金」。李廣林笑言﹕「現在的創業者同我們那個年代不同了,現在講究大規模、大資本,我那個時候,有勤勞就夠了。」香港商報記者王理琪
香港通泰行董事長李廣林現經營地產、貿易、書報行、罐頭洋酒、超市等多門生意,行內亦尊稱李老為「糧油大王」、「米王」、「罐頭大王」。
有人評價李廣林為「天生的生意人」,因為他總是能發現哪裏有生意做,或是可以預料到明年什麼東西會好賣。這不僅是天賦,也是經驗的累積結果。
「經營這麼多種產品,幾十年的經驗,自然知道什麼好賣什麼不好賣。」李廣林對記者說。
遙想當年戲院前賣餅乾
由今往前追溯至上世紀40年代,李廣林尚是孩童時便開始和父親做起了小本生意。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據李老回憶,當時日本為控制物資,封閉香港貨倉,市場買賣活動被禁止,糧食等家用商品也實行配給制度。
如此情況下,李廣林和他的父親看到商機,早早儲起糧食、餅乾、罐頭等,然後拿到路上去賣,去各大戲院門前賣餅乾,成為李廣林的第一筆生意。
「當時大家庭都在儲糧,我們雖然是小家庭,但也懂做這個生意;商舖不讓經營,但在路上賣是沒有人管的。當時戲院很多,看戲的人也多,我就在戲院門前賣餅乾、罐頭。」李老一邊說,一邊拿出了他的收藏本,裏面收集了當時各大戲院對上映電影的「翻譯紙」,李老驕傲地說,「這些東西你是看不到的了,已經是古董了!」
好景不長,戲院門前很快就不讓小商販隨意買賣了,僅給出赤柱上的一條街供買賣活動,李老回憶,因常有犯人的朋友來赤柱監獄探監,並會買來餅乾、罐頭等送給朋友,這也令李廣林和父親的小本生意十分紅火。一來二去,尚是孩童的李廣林慢慢理解了供需關係的重要,抓住市場需求就等於抓住了一筆生意的命脈,這令他在之後的商業活動中極具預見眼光,賣什麼賺什麼。
日本投降後,在街邊的買賣活動被禁止,李廣林和他父親租店舖經營食品生意,後隨業務擴展,李廣林成立了通泰行,第一間店開在中環德輔道中42號,現在李老已經將其改建成大廈,做起了地產生意。
一路發展,「通泰」發展出「明泰」、「天泰」,店舖類型也從「雜貨舖」發展為「士多辦館」(即除賣糧油雜貨外兼賣西貨),再到「超級市場」,李老賣過的商品形形色色,但早期的「吹波糖」生意算得上是李老嶄露頭角的得意之作。
「小孩子都樂意買我的吹波糖,因為我的吹波糖有當時最好看的畫片,他們都喜歡到不得了,買吹波糖更是為了收藏畫片。」
不斷補充知識
李老在接受採訪時,特意向記者展示了當時他留下來的畫片,介紹道,「這都是來自美國的,我當時買下了版權,所以你看,我那時也已經開始涉足版權生意了呢!」
賣吹波糖賣到風靡一時,備受小孩喜歡,這取決於李老作為一個生意人獨到的眼光,能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心理,而「吹波糖」的成功發生在李老創業之初,同他之後做過的大大小小各種生意相比,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而作為一個成功的生意人,不免有許多人向李老取經,但李老卻說,「以前做生意只要勤勞就行了,現在不行了,要有這個規模,還要有資本、管理、人才等等,我也是在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呢,所以你看,我是個很努力的人呢!」
古老的算盤
在同李老進行的短短兩個小時採訪裏,筆者著實受益匪淺,因李老不斷拿出他的老物件、收藏品給筆者觀賞,其中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把又一把的老算盤。
李老說自己是文武廟的學生,老師就是舉人,小時候就學習如何用算盤,而生意上的一筆筆明白帳便源於李老打得這一手好算盤。
「你看,我給你演示一下」,說著李老便拿著算盤,向筆者演示起珠算方法,一邊計算一邊唸著口訣,「逢二進一,二一添作五,逢四進二,逢六進三,二九一十八,三二得六……」
一聲聲清脆的算盤聲喚起了筆者對那個遙遠年代的追憶與嚮往,成長於戰爭年代的李老早早識得了「供需關係」的重要性,更養成了不畏辛勞的優良品質。儘管時代變遷,如今,一個好商人既要融得到資、交得到人,又要用得了電腦、做得到演講,但老一輩人勤勞勇敢的創業品質永不會隨時代褪色,也是時時給年輕一輩生意人的提醒與啟迪。王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