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又一次動用了否決權!
在2017年2月的最后一天,聯合國安理會就有關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的決議草案舉行表決,中國與俄羅斯都行使了否決權,草案未獲通過。
也許是因為中國已不是第一次行使否決權,這條有關“中俄再否決西方制裁敘利亞決議”的消息并未在國內輿論中產生很大漣漪。但仍有不少網友為中國點贊,稱贊“理直氣壯地行使權利才是負責任的大國行為”。
不過簡單的新聞背后,參考消息網-銳參考則注意到一個細節,聯合國官網2月28日的會議視頻顯示,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的發言時間似乎比平時長了不少。尤其是,與之前烏拉圭代表不到1分鐘的發言相比,劉結一講的話顯得“特別多”——他足足講了7分半鐘。
在新華社以往對聯合國圍繞某個問題的會議報道中,劉結一代表的發言內容大多會被整理為三四百字,但28日的這段內容被新華社通稿壓縮后,披露的文字仍有近千字。
諸多細節顯示,中國代表的當日發言,算得上是一次罕見的“超長規格”。
那么,在安理會最新關于敘利亞決議的表決會上,究竟發生了什么?劉結一的發言為何如此之長?
美英日代表無端指責“中俄損害安理會信譽”
當天的會議上,拿到安理會15個成員面前的決議草案,旨在以化學武器為由對敘利亞進行制裁。這份草案由法國、英國和美國聯合起草。
在中國與俄羅斯行使否決權之后,幾位西方國家代表“不干了”——
“我對俄羅斯否決決議草案表示震驚,對中國同樣行使否決權表示詫異和失望,”英國代表馬修·里克羅夫特發言稱,“這與他們(中俄)所宣稱的支持不擴散原則并不一致。”“否決今天的決議,他們損害了安理會以及國際條約的信譽。”
隨即,美國、日本代表也出言附和。
幾位代表也顯得“有備而來”。只見他們對著發言稿,慷慨陳詞。英國代表里克羅夫特發言時面部表情嚴肅,不時皺眉、抬頭,即使忽略他的講話內容,也能感覺到他的“不滿”。
中國代表脫稿回懟“某些國家不負責任”
在幾位西方國家代表輪番“發難”之后,終于,輪到中國代表發言了。
劉結一在發言中是這樣回應的:
“中國在化學武器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任何組織、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化武, 堅決主張懲處任何使用化武的行為。中國本身就曾是別國使用化武的受害者,中國比任何國家都有權表達對使用化武的譴責。”
“我們都記得,某些國家曾以所謂‘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戰爭,給中東國家造成巨大災難,直到今天這些中東國家仍受戰爭后遺癥影響。歷史的經驗教訓必須汲取,否則難免重蹈覆轍。安理會剛剛表決的決議草案基于各方仍存分歧的調查結論,且在安理會成員嚴重分歧情況下強行付諸表決,此舉無助于解決敘利亞化武問題,無助于推進日內瓦和談和敘利亞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
除了“要堅持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大方向”這樣的一貫立場,劉結一還在發言中指出,“無端歪曲、攻擊其他成員國莊嚴立場的做法,是極不負責任和荒謬的。這恰恰表明有關國家理屈詞窮、別有用心。”
參考消息網-銳參考注意到,劉結一幾次脫稿發言。他有三張發言紙,第一張上似乎有臨時寫稿的痕跡。當劉結一已經表達完第三張稿紙上的內容后,只見他又拿起了第一張稿紙,繼續陳詞。
在最后的十幾秒中,劉結一索性完全脫稿:“有關國家應當深刻反思,中東和敘利亞是怎樣走到今天的局面的?不同國家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哪些是光彩的、哪些是不光彩的?只把‘人民’掛在口頭上,是極其虛偽的。”
在中國代表的發言全程中,英國代表里克羅夫特時常用手托著下巴,似乎若有所思。而劉結一發言完畢后,他與里克羅夫特四目相對(如下圖),有沒有感受到現場的“火藥味”?
事后,據參考消息網-銳參考在聯合國總部了解,劉結一的不少發言內容確實不在原本的講稿上,而是現場加詞,有針對性地回應質疑。有一句外交圈的俗語是,國際形勢,風云變幻。這就好比一場“武林大會”,對手出招,當然要見招拆招了。
該出手時當出手
中俄在安理會否決有關敘利亞問題的決議草案,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據俄媒報道,當天除了中俄以外,玻利維亞也對這份決議草案表示反對,埃及、哈薩克斯坦、埃塞俄比亞則在投票表決時選擇了棄權。
法新社梳理寫道,6年敘利亞戰爭期間,俄羅斯以在安理會7次投反對票來使其盟友敘利亞抵御西方壓力,中國則跟隨其后,有6次反對。
就在去年12月上旬,一份要求各方在敘利亞阿勒頗立即停止所有攻擊的決議草案也因為中國和俄羅斯行使否決權而未獲通過。
當時阿勒頗戰事進行到關鍵檔口,而該決議在付諸表決前幾個小時散發至安理會成員手中。時任俄羅斯代表丘爾金(已逝)表示,這首先違反了安理會流程,其次,停火使得作戰者有喘息之機鞏固力量,只會加劇平民的痛苦。
所以,在那一次的會議上,中、美代表也有一番精彩的“唇槍舌劍”。
針對當時美國代表對中俄的指責,劉結一行使答辯權。他說:敘利亞局勢如何發展到今天的地步?中東其他國家面臨的問題如何發展到今天的地步?起源是什么?有關國家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歷史記錄是清楚的,安理會成員也十分清楚,這不是在安理會歪曲其他國家的立場就可以改變的。
中國外交官隨機應變、臨場反應能力的一次體現
“劉結一代表的最新發言確實時間比較長,平時類似的發言一般比較簡短。這說明了在中東問題、在敘利亞問題上,大國之間的分歧和不同看法比較多。”聯合國問題研究專家、外交學院教授鄭啟榮告訴參考消息網-銳參考。
他表示,英美代表“帶頭”向中國代表“發難”并不罕見,“尤其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由于歷史原因,中東地區曾長期處于一些歐洲國家的勢力范圍。現在在與中東問題有關的和談中,歐洲國家也往往比較活躍”。
鄭啟榮介紹說,一般安理會的決議若能被一致通過,說明所有成員國已經就某問題達成了共識,不需要再溝通了,所以不一定再會進行發言、辯論環節。反之,當成員國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對某些問題分歧特別大時,強行表決相關決議,往往就會有一些國家產生不滿情緒,因此就需要進一步的辯論、發言,進行溝通。“比如在此次敘利亞問題上,我們有權利,同時也確實有必要,進行解釋性發言。”鄭啟榮說。
在他看來,雖然是中俄第六次聯手否決西方涉敘利亞決議,但中國代表針對質疑的“超長”回應說明,“中國有自己明確的立場,中國不是跟在俄羅斯后面,而是對敘利亞問題有著獨立的看法”。
“其實一直以來,面對外界的指責或者不解,中國代表都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地、有立場的發聲。”鄭啟榮解釋道。而在聯合國舞臺上的每次發聲,既是展現中國外交官風采的一次機會,也是對外交官隨機應變、臨場反應能力的一次考驗。
他表示,隨著美俄在中東問題上的角力愈來愈深刻、復雜,中國代表在聯合國發聲闡釋中國立場、回應爭議的場景可能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外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