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遼寧現1.25億年前“兩性花” 被命名假人字果
一株在早白堊世義縣組地層中被發現的兩性花化石,近日登上了《地質學報》 ( 英文版) ,成為首個包括雄性器官、雌性器官、莖以及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標本,顯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可能更早。
3月7日,研究者之一的渤海大學韓剛博士介紹說,這株與莖、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兩性花化石,出產于遼寧省凌源市郊區大王杖子附近的義縣組地層,被命名為“ 凌源假人字果”。該化石是繼在早白堊世的義縣組中發現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梁氏朝陽序、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始花古果、十字中華果、迪拉麗花、瓶形遼寧果、黃半吉溝白氏果等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發現,是之前的被子植物化石都不曾有過的首個雄性器官、雌性器官、莖和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標本。
《地質學報》 ( 英文版) 發表的由渤海大學韓剛博士、深圳國家蘭科中心首席植物學家劉仲健教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共同撰寫的《中國早白堊世一個類似人字果的被子植物化石》的論文中提到,假人字果和以前的被子植物化石的主要區別在于:雌雄蕊非常靠近,并且雌蕊在中央,類似現代被子植物中花的情形;和生殖器官相連的葉片具有雙子葉植物型的羽狀結網葉脈;最重要的是,它的種子是著生在果實的中脈上。“ 在西方學者的觀點中,白堊紀才有被子植物,但是假人字果的出現將促進學者們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向更早的時間推進。” 韓剛解釋說,被子植物也就是有花植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是隨著被子植物的興起而繁盛的,因此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義縣組地層中出現過的被子植物種類這么多,不像是起源的早期階段,被子植物真正的起源時間應該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