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池力博士南沙的辦公室裏,除了不少發明專利證書外,各類社團的榮譽證書也是琳瑯滿目。已獲得不少成就的他,才年方33歲。
2012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證書後,他帶著導師的項目首次來到南沙,致力於科技轉化。5年間,他成功孵化出一家創業公司,並有多項專利與企業開展合作。
除了科研事業外,吳池力還熱心青年工作,26歲便在香港創辦了青年社團,會員現已超過2000人。業界稱他「能文能武」,他也因此在2015年當選為第十二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成為香港青年群體的榜樣。
香港商報記者 李苑立
專攻術業 赴港深造成專才
吳池力
吳池力於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學深造,2008年獲得智能建築技術與管理專業碩士學位,2012年獲得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學位。博士畢業之後,他留校工作,擔任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經理、副研究員。因為工作成績優異,2014年7月,吳池力被學校提拔兼任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綠色建築及環境研發部的總監。
「在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我帶著導師的項目來到南沙工作。」吳池力告訴記者:「當年研究中心需要一名既熟悉內地又了解香港的人選,我有幸被選中,從此與南沙結下不解之緣。」
近5年來,他在南沙與研究團隊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國家、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廣州市科研資助項目超過20項。吳池力已申請了18項國內外專利(其中已有17項獲得授權),在國際著名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表了論文18篇,並在2014年被推薦為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代表。
他的團隊已將數項技術與工業界達成合作,其中「抗霾」冷氣機、風力發電機已實現產業化,孵化的創業企業已註冊運作。
潛心研發 多項技術成功轉化
據吳池力介紹,2012年,他和團隊從香港帶著一款可以過濾PM2.5的「抗霾」環保節能冷氣機北上南沙攻關,去年這款「抗霾神器」已經與廣州萬寶集團合作投產。
回想起「抗霾神器」問世之前的科研時光,吳池力說,「前沿技術不該在實驗室裏躺著,科大學術研究全球排名很前,如果不能應用會很可惜。校方很鼓勵成果轉化,而香港工業生產企業早已搬遷至廣東,我們年輕人要實現產業化的夢想,就應該順應趨勢北上尋求發展機會。」
在吳池力的實驗室裏,本報記者看到了這個「抗霾」神器。其外表看似平淡無奇,功能卻不可小覷。他介紹說,這款冷氣機沒有壓縮機,過濾網由疊片狀硼矽微纖維制成,上面塗抹了一些化學材料,能除去直徑為0.3μm的小顆粒,還可殺死有活力的病菌,適用於幾乎所有型號的冷氣機。除「抗霾」功能外,這款冷氣機不需要含氟利昂雪種,用水蒸氣來制冷。耗電量僅為普通冷氣機的30%,利用太陽能熱水或一些低品位熱源,就足夠供給其運行了,非常節能環保。
吳池力團隊轉化的另一項技術是風力發電。他介紹說,其核心成果是做出了風力發電系統控制器,在同等情況下,能讓發電效率提升50-240%不等,這套系統已經在南沙、安徽等地安裝測試,獲得專家評審通過。目前已經註冊公司並獲得風投資金,現正在與合作企業準備小批量生產。另外,其團隊在鋰電池技術方面也有突破,也已開始與廣州一家電池公司聯合研發生產。
吳池力團隊研制的新型節能空調已經產業化
科創中心 凝聚青年實現夢想
記者了解到,吳池力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綠色建築與環境研發部,現設有四個中心: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大氣研究中心、汙水處理研究中心和海洋動力學模擬專項中心。
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於2010年正式掛牌成立,研究領域涵蓋制冷與通風、新能源利用、產品節能改造等。所研發的項目現已獲得包括香港環保局、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基金、香港政府創新科技基金、廣州市科創委等近40個政府/商業項目資助。
大氣研究中心現已研發出「珠三角空氣質量即時預報系統」,是珠三角地區內首家提供各城市及各區未來72小時各項汙染物預報、並在汙染物超標時發出預警的預報系統。通過該系統可預測未來5年及10年的汙染狀況。
汙水處理研究中心已研究出殺泥汙水處理技術(SANI)工藝,在處理汙水時幾乎不產生生物汙泥,這對傳統汙水處理工藝來說,是史無前例的巨大革新。還設有海洋動力學和模擬專項。
「我和很多港人一樣,一度很擔心在內地創業,沒有關系、沒有後台,也難以招到相應的人才,可能會失敗。」吳池力說,但經歷了這5年後發現,內地政府早已在改變,辦事程序正規效率高,還能幫忙牽線搭橋,相處融洽。如節能冷氣機項目就是在廣州市政府的牽線下,達成與知名電器公司萬寶集團合作的。這給他們這些香港北上的青年人極大信心。
在人才方面,剛開始時他的團隊只有五六個人,均來自香港高校,現在技術員工已發展到20餘人,大部分來自內地。尤其當技術產業化之後,新公司需要陸續招聘員工,國內外的人才接踵而來。
吳池力感覺到,身邊慢慢地圍攏了一大群年輕人,港科大和霍英東集團在南沙設立的研究院平台,已經成為一批有志青年實現夢想的舞台。
組建社團 促兩地青年交流
「我2006年在港科大讀書時,發現班上40多個同學當中,只有5個是內地學生。」吳池力說,「內地人剛來香港,朋友圈不大,生活比較單調。於是便有牽頭創辦協會把這些人組織起來的想法。」
2010年,吳池力創辦了新港青年會並擔任首屆主席,當年吸收了100多名會員。短短7年過去了,現在會員超過2000人,組織機構的工作人員由當年的幾個人發展為三四十人。
在組織活動方面,吳池力欣慰地說,最初組織較多的是登山遠足,現在已經發展為三大系列:探索香港、歡聚香港、奉獻香港。還依會員興趣設有籃球隊、足球隊、義工團、行山隊等多個小分隊,每年組織幾十場活動。他多次帶團來內地交流參觀,大大增強了兩地年輕人的交往與了解。對來港青年而言,香港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對本港青年來說,內地也成為他們北上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
在上一屆選舉中,吳池力主動將會長的擔子交給其他有能力的小夥伴擔任,自己現為該會的創會會長。這些年,他又先後擔任紫荊青年會副主席、蘇港青年促進會副主席、廣東晉江商會青年部主任、香港晉江社團總會青年部常務副主任等職。
在這些社團中,吳池力注重在年輕人當中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如國畫、書法、歌唱、朗誦、作文比賽等,曾組織過香港的大學生會員去清遠、福建多地進行交流,效果良好。由於在青年工作中表現出色,2015年,吳池力當選為第十二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談到青年工作,吳池力很有感觸地說,在內地與香港「兩邊跑」讓他深刻感受到兩地發展的緊密聯繫,內地的快速發展,為香港提供了諸多機遇,本港年輕人多深入內地了解,定有收獲。
南沙5年 歸屬感逐步增強
在南沙的實驗室,吳池力指著一台幾乎占據了一整間房的實驗設備笑著說,香港實驗室一般幾千尺,在這裏能有幾萬尺,內地創業好處之一是租金便宜面積夠大。他還笑言,自己去年在香港買了間不大的房子,同樣的價錢在南沙可住上別墅,下一步考慮與太太在南沙置業。
「珠三角生產廠商集中,產業鏈完善,各類展會較多,貿易需求靈敏,這都是香港科技在南沙技術轉化的優勢。」吳池力說,比如部件設計加工過程,需要將一塊大型鋼板弄彎,在廣州能夠比較方便找到加工廠。
吳池力已經在香港成家,吳太是香港人並在本港工作,他則在南沙與香港兩邊跑。隨著業務的拓展,他現在除了常赴廣州、深圳、佛山等地外,還要去北京、福建、安徽等地出差,對內地已經越來越熟悉。他向記者坦言,2010年,他還覺得香港有金融、貿易、物流、旅遊購物等四大領先內地的優勢行業。現在覺得比內地有優勢的恐怕只剩下金融了。內地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香港,並與世界接軌,這已經是事實。
「因此,我建議香港年輕人,應該把視野放寬一些,多來內地走走,不能走馬觀花地看,一年可以多來幾次,可連續多年來走走,就會發現內地的變化之大、發展前景之廣,北上的機會之多。」尤其廣東自貿區掛牌以來,吳池力與他的團隊對內地改革的紅利愈來愈有獲得感,歸屬感也在逐步增強。他透露,公司已有香港員工在南沙買房、成家立業。
他說:「年輕人結婚了就會有責任感,不會背個書包隨時走人。現在粵港之間的交通、通關等各方面條件都很便利,在兩地間奔走慣了,已沒有了跨境的感覺,像是在兩座不同城市裏來往回家,一切都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