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樓市調控」成為眼下中國最火高頻詞之一,又適逢博鰲論壇召開,一眾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
大部分城市已不漲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揚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房地產調控不應把著眼點放在樓價上,而應當調控一些可能影響價格的制度和規定。
當天,李揚詳細講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與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關於房地產調控的一段探討。兩人認為,中國房地產調控應重點關注這5件事:
第一、一定要確立城市化步調和土地供應的關係。「一個城市增加了1萬人就要增加1平方公里的用地。而我們現在城市化是一條線,土地供應又是一條線,相互無關。」李揚說。
第二、解決居民住房以買為主還是以租為主的問題。中國的住房自有率達到86%,世界最高,這項數字在美國僅有66%,德國只有30%的人買房子,建議逐漸轉到以租房為主。
第三、土地價格在房地產價格中的比例。李揚稱,「黃奇帆認為,土地價格必須被控制在樓價的三分之一以內。」
第四、目前稅費仍然偏高,在開徵房產稅前,是否需要整頓一次。最後,建議通過杠杆率有效地調控房地產市場。
至於樓價,李揚則認為,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很快就會崩潰,並因而導致中國經濟崩潰,這是有點過分的。中國現在其實就是幾十個城市樓價在漲,大部分城市已經不可能再漲了。
土地供給量沒跟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同樣認為現在樓價太高。「樓價為什麼這麼高?涉及到很多因素,其實問題可以簡單化,就是供求關係的問題。大家為什麼都到珠三角、長三角這些地方去,就是因為經濟效益更加突出,年輕人到這裏可以掙更多的錢,就業創業機會比較多。但是看到供給側,土地的供給情況怎麼樣?土地供給沒有一個量,而且這個量給供不上。我們這些一線城市都在30%以下,過去若干年都是低於25%的。而在發達國家,一般這個比例在一些大都市,最少在40%以上,首爾在60%以上,供地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樓價下不來是由於存在一個剛性的土地制度,如果說城市現在樓價過高,稱之為泡沫,那麼現存的是一個剛性泡沫。劉世錦戲稱,剛性的泡沫出來以後,樓價這麼高,好像只有一部分人不滿意,就是那部分沒有買到房的人不滿意,但剩下的人好像都挺滿意。
資產價差存在風險
依舊圍繞樓價,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再漲10%能買下上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再漲20%可以買下上交所和深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再漲30%可以買下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所有上市公司。」
他笑言:「現在不懷疑樓價會漲,漲到什麼時候可以買下全世界今天可以討論。」根據去年底的數據估算,中國房產總量是270萬億元,而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所有上市公司市值加起來約70多萬億。
巴曙松表示,市場形成這樣的共識其實是很可怕的,和其他的資產類別的價格差異太大,這樣銀行其實也有很大的風險。
土地制度錯配弊端
耶魯大學、香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則表態稱,目前不是推出房產稅的合適時機,因為內地財政透明度還不足。解決樓價暴漲可從增加土地供應等入手。「把小產權房,還有土地供給儘量從政府手裏轉移到老百姓的手裏面。」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更直言,現行的土地制度弊端。首先,徵地制度不合理;其次,農村建設用地的流轉受到嚴格限制;同時,土地資源採用計劃配置方式,這也造成了一線城市樓價上漲壓力過大。
链接:
調控加碼 京查假離婚
昨日四部門發布新政,明確北京市離婚一年內的貸款人,商貸和公積金貸款均按二套房信貸政策執行。想通過假離婚購房,享受首套房信貸優惠的方法不好用了。
官方稱,近期購房家庭通過離婚手段享受首套住房貸款政策的情形有所增加,這既影響了調控政策效果,也容易產生財產糾紛、還款能力下降等問題,增加房貸風險。
除此之外,北京此次還對用「加杠杆」金融產品購房、公積金貸款記錄不納入徵信的「僥幸」心理以及用「高評估值」來減少首付款等行為進行了「封殺」。加之此前出台的「認房認貸」、貸款最高年限不超過25年、首套房貸折扣降至九五折等措施,有分析認為,北京目前在購房信貸政策方面的調控力度前所未見,已接近「頂配」。
廈門頒布限購新規
24日晚間,廈門公布針對該市房地產市場調控的7條準則。
《通知》指出,在嚴格執行2016年10月5日住房限購政策基礎上,凡廈門本市戶籍成年單身(含離異)人士在廈門本地限購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通過贈與方式轉讓住房後,再次購買住房需滿3年;新購買住房的,需取得產權證後滿2年方可上市交易。新規還指出,各商業銀行嚴格貸款審查審批。
观点:
允許金融機構破產
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在博鰲論壇提出,允許金融機構破產。既然我們允許工商企業生生死死,為什麼金融機構不可以生生死死。
吳曉靈稱,消滅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允許風險暴露,她的建議是打破剛性兌付,允許金融機構破產。
既然允許金融機構破產,吳曉靈認為,那現在的金融機構就不適宜變得太大,有些金融機構佔據的市場份額應該縮小,才不會出現大而不倒的問題,金融機構不要長得太大了,出了問題讓它倒閉就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債務風險可控
在博鰲談及中國整體財政預算狀況時,財政部副部長劉偉表示,2017年中國的財政赤字率保持3%不變,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27.3萬億元,債務風險可控。
劉偉說,赤字的增長必須根據經濟和社會需要來確定,繼2016年把赤字率第一次提到了3%後,中國2017年的赤字率也仍然按3%安排,但比去年增加了兩千億人民幣。增加的赤字主要用於結構性減稅以及製造業升級創新,還有民生開支的一些硬方面的支出,赤字率按照3%控制仍有一定的餘地。「中國政府對債務是非常重視的,我們的管控體系也在逐步完善,政府債務風險完全可控。」劉偉說。
網貸資金不該來自百姓
針對目前網貸行業亂象,耶魯大學、香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在博鰲論壇上表示,最好的辦法就是這些網貸公司給誰放貸,便由他們自負盈虧,但是資金的來源方不應該是來自於千千萬萬個老百姓,理想辦法就是那些網貸公司他們資金來源,主要是從這些保險公司和大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這些銀行而來,由他們提供資金。但是放貸這邊的受眾應該是這些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應該調整格局,把騙局的空間控制在更小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