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在已故指揮大師李德倫誕辰100周年之際,著名指揮家湯沐海、邵恩、胡詠言、餘隆、譚利華、陳燮陽、徐東曉、張國勇和李心草九位活躍在中國當今音樂舞台的指揮家,齊聚國家大劇院,輪番執棒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當年李德倫生前指揮過的中外經典名曲,以此紀念這位中國交響樂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在演出前的座談會上,九位指揮家回顧了李德倫先生對他們的教誨和提攜,講述了“李大爺”對中國交響樂的普及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與努力。
李德倫長女:
父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上個世紀50年代,李德倫從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歸來,擔任中央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前身)的首席指揮,從此走上了開創中國交響樂事業的艱難路程。
李德倫的長女李鹿說:“很多人對我父親並不是很了解,以為他一直被鮮花掌聲簇擁,其實並非如此。當時他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畢業時,老師希望他留院任教,但那時這完全不可能。如果他當時留在了前蘇聯,也就沒有後來的李德倫。”
李鹿說,李德倫回國後在中央樂團建立了星期音樂會的演出制度,開始演出古典音樂經典作品。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為了保存交響樂事業,保存這個國家樂團,也曾將京劇《沙家浜》改成清唱劇,後來成為交響樂《沙家浜》。“為了保留國家樂團,他也做了一些違心的事,也曾被人誤解。”李鹿直言不諱地說,李德倫在家裏經常愁眉苦臉,思索著交響樂的發展,也經常有人不理解他,甚至有一段時間樂隊不接受他的指揮。然而,他到各地大學普及交響樂講座卻從來沒有停歇過,晚年還保持每年50場講座,“我父親有一句話很有名:‘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交響樂。’”
指揮家邵恩:
農民知道的指揮家只有李德倫
邵恩在前晚的音樂會上執棒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這是1979年中國經曆了十多年不能演出西方交響樂以後,中央樂團在李德倫執棒下首次演出的西方交響樂作品。第一樂章開始的三連音後來被人解讀為“命運敲門聲”而廣為流傳。
這部作品對於邵恩有著特別的意義。他說:“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農村插隊,當時放映了一部露天電影《交響樂〈沙家浜〉》,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李德倫。後來我上音樂學院學了指揮,一次我又回到曾經插隊的農村,當年的老鄉問我現在做什么,我說:‘學指揮’。老鄉不懂什么叫指揮,他愣了一會兒突然說,‘嗨,我知道,就是李德倫嘛’。”
1979年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在民族宮劇場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時,邵恩從天津買了火車票趕到北京來看,那次是他第一次現場欣賞交響音樂演出。
指揮家餘隆:
“李大爺”的教誨在輕松的聊天中
指揮家餘隆得以與李德倫結識源於家中的世交:“我十幾歲時第一次見到李德倫先生,那天我剛剛睡醒,看到我家裏狹窄的門口站著一位身材龐大魁梧的人,把門口的光線遮住了,用深沉的聲音問:‘丁善德先生在家嗎?’我趕緊把外祖父叫起來。後來我坐在那裏聽他們聊天,第一次體會到了北京人聊天的魅力,他們一直聊到晚上一兩點鍾。”
餘隆第二次體會到“李大爺”聊天的魅力是在1986年。“當時,李先生和山東交響樂團巡演,我作為學生跟著。在從杭州去紹興的路上,李先生一直跟他們講解古詩詞,那時候我才發現作為一個指揮家文化有多么重要。”餘隆說:“當時和平裏9號樓李先生家,是我們所有音樂家最喜歡去的地方,那是我們最溫暖的家。大家無拘無束,天南海北地聊天,主要是聽李先生說。我們很多的思想蛻變都是在李先生輕松的聊天中獲得的,聊天也改變了我們很多世界觀。如果李先生的在天之靈看到我們今天還在奮鬥,他會欣慰的。”
指揮家譚利華:
樂團職業化是他一生的夢想
指揮家譚利華在李德倫先生晚年時一直跟在他身邊。譚利華說:“我跟李先生去過很多地方,他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總是說‘我就住你們辦公室,只要有馬桶就行’。離開時他會給三個人買禮物,給他開車的司機、做飯的師傅和打掃衛生的阿姨。”
據譚利華說,李德倫去天津樂團指揮,樂團給了他600元錢指揮費他不要,最後用這錢給樂團買了琴弦,因為樂團太窮。
譚利華說李德倫一生的夢想就是在中國建立職業化交響樂團,“怎么職業化?每天都排練,每個禮拜都有音樂會,都有新曲目,像國外樂團一樣。他想了一輩子。現在樂團做到了,但我們依然面臨巨大的困難,樂團財政狀況與國家經濟發展不匹配,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