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20年的八大嬗變(上)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祖國,從此,香港走上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近20年來,香港雖然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面臨過許多重大考驗,可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沒有衰落,與紐約、倫敦一起成為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合稱「紐倫港」。
港股市值翻八倍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內涵主要體現在香港的股票市場上,港股市場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整個金融中心的變化。那麼,香港回歸以來港股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呢?以下進行一個簡單疏理。
第一、港股市值20年翻近8倍,港股市場的表現優於亞太區內的其他股票市場。港股市場各項指標都有顯著進步:市值由1997年回歸時的約3.2萬億元,增加至2017年5月中的約28萬億元,翻了近8倍;1997年回歸時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目只有619家,2017年5月份的最新上市公司數字為2020家,增長近3.3倍。
中資成港股支柱
第二、中資概念股由次要地位演變成為支柱力量。近年來,源源不斷的優質中資企業來港上市,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到香港投資,使香港在歐美日等傳統國際金融中心每況愈下的時候,仍能逆勢蒸蒸日上。
諸如1997年10月的中國移動掛牌、2000年4月的中國石油IPO、2000年10月中國石化的上市路演、2005年10月中國建設銀行的上市登場等等,眾多巨無霸中資企業的來港上市無不令投資者記憶猶新。中資股來港上市,不僅有效地改善香港證券市場的品種、結構,亦大大提升了香港股市的規模,增強了港股市場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
中資企業不僅是香港資本市場的新支柱,也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支撐。1997年6月底,在港股市場上的619家上市公司中,中資企業只有83家。到2017年3月底止,合計有1013家中資企業上市,佔全港上市公司總數50.4%。
第三、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使港交所國際化邁大步。2012年港交所以現金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每股作價107.6英鎊,涉及13.88億鎊,相等於超過166億港元。據悉,全球80%的金屬交易經倫敦金屬交易所進行,所以港交所成功收購LME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有助港交所進軍全球商品市場,令業務多元化及為市場提供不同產品,亦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顏安生
港股20年的八大嬗變(下)
上周提到,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港股市場不僅在市值、規模、指數、交易所國際化、中資企業地位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在金融創新領域亦卓有成效。本周我們繼續探討餘下的五個主要變化:
第四,香港開創金融夜市,銜接歐美股市交易,令香港的金融夜間市場從無到有。在2013年之前,香港是沒有金融夜市的,港交所於2013年4月8日推出香港期貨夜市,日間交易結束后,恒生指數期貨及H股指數期貨的交易能夠繼續進行至夜間11點,期貨夜市的開辟,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參與,根據港交所的披露,期貨夜市占日市比例近來已經高見12%。香港之所以被稱為不夜之城,原因在香港金融業以及資訊產業在內的多個行業夜以繼日常年不間斷地運轉。
與內地互通金融基建穩
第五,與內地A股市場互聯互通取得實質性突破。「滬港通」、「深港通」已經正式啟動,與內地的債券通也正在實施,香港股票市場與內地A股市場正在建立互通有無的資本管道,不僅令到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一步又一步,而且也讓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牢牢把握住了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機遇:中國機遇。
第六,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巨大。近十多年來,香港在金融基建方面的建設有很大成績。目前,香港各銀行建立起了通達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及主要金融機構的資金交收網絡,香港的金融交易及結算完全實現了與全球金融市場的無縫對接。以電子支付網上銀行為例,香港銀行的網上銀行帳戶已經超過800萬個,經網上銀行處理的交易額平均每月達到4萬億港元。加上港交所投20億港元巨資構建的數據中心已經完成,能夠實現超大規模交易,香港在金融基建方面的投資作出很大的成就。
進軍前海創新金融產品
第七,港交所進軍前海尋求新天地。中國內地的大發展一直被視為香港的重大機遇,近年港交所亦一直關注深圳前海的發展動態,并試圖在前海設立自己的交易平台。2016年,港交所正式決定在深圳前海設立前海聯合交易中心(QME)。
第八,人民幣股票、iBond等金融產品創新取得進展。2011年4月,香港第一隻以人民幣為買賣單位的基金匯賢房地產信託基金開始招股;2011年7月11日首批與通脹挂恥的iBond債券接受香港市民認購,反響熱烈;2012年10月24日,香港上市公司合和公路基建配售人民幣股份,成為港股市上的首隻雙幣雙股;2014年9月11日,香港成功發售首批年期5年總額10億美元伊斯蘭債券,獲全球投資者踴躍認購。
顏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