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年中,發達國家經濟狀況千差萬別,其貨幣政策表現不一。與美國經濟持續復蘇、正在醞釀二次提息、并已基本回歸傳統貨幣政策相比,日本經濟仍舊復蘇遲滯,超級寬松貨幣政策刺激幾近強弩之末卻難言退出。在過去數年間,“安倍經濟學”主導之下的日本央行在超級貨幣寬松道路上火力全開,但日本卻依然在通縮“泥潭”中難以自拔。據日本央行的預測,2017年核心CPI能達到1.5%左右。但各界普遍認為,日本要實現這一目標恐怕會比較困難,原因在于2016年日本核心CPI為-0.3%。如何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實現如此大的跨越?日本央行并未給出明確的依據。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出爐的《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系研究報告(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京發布。該報告指出,如果國際局勢不發生重大變故,估計2017年的日本經濟仍將維持緩慢復蘇態勢,大體與2016年持平。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對2017年度實際GDP增長率的預期值均為1.5%,而ESP跟蹤調查預測及主要智庫預測的平均值為1.0%~1.2%,恐怕民間經濟學家的預測更靠譜。
總體而言,2017年日本經濟還是存在一些利好因素。從日本國內情況來看,提高消費稅率(從8%提高至10%)已被再次推遲至2019年10月,“舊三支箭”已經放完,“新三支箭”也已射出,2017年主要是落實階段,日本國內并沒有阻礙經濟增長的明顯障礙,而且出現了一些促進經濟復蘇的積極因素。首先是實際工資可能繼續維持漲勢;其次是國際油價持續低迷,貿易條件將進一步改善;再次是2016年8月推出的28萬億日元經濟政策將會產生效力。
另外,從國際形勢來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預測,由于美國經濟的恢復和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將略高于2016年,可能達到3.1%左右的正增長。如果這一預期值比較可靠,那么世界經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將顯中性或略好。但是,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即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還可能要采取貿易保護主義,這會對日本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沖擊。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日本經濟出現積極變化的可能性,特朗普重視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可能使美國國內經濟強勁復蘇,這會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增大,也會給日本帶來利好。當然,美國經濟強勢復蘇帶來的日本出口增大效果也可能與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所造成的沖擊相抵消,但至少負面影響不會太大。
不過,藍皮書指出,“安倍經濟學”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安倍經濟學”的政策目的是要解決通貨緊縮、就業及收入減少等困擾日本經濟的重大問題,力圖轉向不斷創新、擴大就業、充滿希望的強勢經濟。然而,“安倍經濟學”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例如,原來信誓旦旦承諾兩年內一定要實現的通脹率2%的目標遲遲未能實現,2016年3月以后核心CPI又重新陷入負增長,擺脫通縮只能成為遙遠的夢想。2013年度至2015年度實際GDP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6%,與原定的2%的增長率相差甚遠,甚至還低于安倍上臺前20年0.9%的平均增長率。2015年10月安倍提出的所謂“新三支箭”(到2020年實現“名義GDP達到600萬億日元”、“希望出生率達到1.8”和“護理離職率為零”)的目標將很難實現。2016年上半年,股市下跌,日元升值,進出口貿易雙雙下降,再加上英國脫歐的影響,日本經濟又出現震蕩。
“日本超寬松貨幣政策走到盡頭。”藍皮書指出,“安倍經濟學”提出的“舊三支箭”和“新三支箭”,其核心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其余大多屬于結構改革方面的政策,這雖然對日本長期經濟發展有利,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在短期內很難展現效果。從“安倍經濟學”出臺到現在,日本主要是央行獨舞,貨幣政策唱獨角戲。2014年10月底,日本央行實行“第二次QQE”,又將每年基礎貨幣量供給擴大至80萬億日元。截至2016年6月,基礎貨幣余額已達403萬億日元,與GDP之比超過80%,而美國的這一數字僅為20%多。目前,新發行國債幾乎全部由日本央行購買,累計購買國債總額已達317萬億日元,達到國債總量的1/3。這種嚴重依賴央行的做法或將導致財政貨幣化風險。一旦出現金融財政聯動危機,其后果將不堪設想。量化質化再加上負利率政策,即所謂三維超寬松貨幣政策仍未使日本經濟頹勢得以好轉。日本物價持續下降,距離擺脫通縮的目標漸行漸遠,而且風險越來越大。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窄,幾乎走到了盡頭。
作者:莫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