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昆
英國再度上演「六月驚奇」:繼去年公投脫歐引發震動后,最近的大選又出現驚天逆轉,在不足兩月間執政保守黨由以為可以大勝變為慘敗,丟失了下議院過半數議席的優勢。這個新局面無疑將對英國、歐洲以至全球帶來了新的不明朗及不穩定因素,令政經風險上升。
聯合政府實力單薄
保守黨為求穩,閃電般拉了北愛的民主統一黨(DUP)共組聯合政府,文翠珊及主要閣員留任原職,DUP領袖將任副相。這無疑可暫時穩住大局,并延續保守黨的執政,既阻擋了工黨組織新政府,也可如期在19日與歐盟開始脫歐談判。但這種倉卒湊合的應急做法只能帶來紙般薄而很易破裂的穩定,主要原因有:
一、新政府實力單薄,在議會中只有3席優勢,與之前保守黨獨有11席大相逕庭,將來在面對脫歐及內政的深層矛盾時,政府的應對能力大有疑問,令施政難度大增。
二、聯合政府基礎脆弱。這次保守黨與DUP實行了「先上車再講價」的做法,令本來難以維繫的聯盟更乏根基。首先是DUP在脫歐模式及福利政策等關鍵領域與保守黨有較大分歧,今后如何彌合尚待觀察。其次是兩黨的女領袖都作風強悍,「鐵娘子×2」的格局如何磨合亦待觀察。再次,對DUP作為地區而非全英國政黨參與執政是否合適亦多爭議,因這凸顯了地區與倫敦在放權問題上的矛盾,也可能強化了北愛內留英及脫英勢力的對立(DUP代表留英者)。最后,DUP在一些社會議題(如墮胎、環保等)上的立場招惹非議,大批民眾立即聯名簽署反對組建聯合政府。
三、反對勢力轉強。這次保守黨失利的另一面是反對力量特別是工黨的轉強,其議席大增約30個。工黨及其黨魁科爾賓可謂「鹹魚翻生」,上次2015年大選工黨失利,其后科曾被逼宮但未成事而留任至今。更重要者是這或許反映了英國政治生態的一個結構性深層轉變。科每被稱「左王」,此次競選政綱則被視為多年來最左最民粹的政治路線,也徹底推翻了貝理雅(前黨魁及首相)的走向中間取向,但卻似乎捕捉到新的政治浪潮。特別值得注意者是年輕人受公投教訓后出現了政治覺醒,有百萬人為參選登記註冊,而18至24歲選民的此次投票率逾66%,遠高於上次的43%。關鍵是年輕人都傾向「左王」的工黨,這是否代表「新左派」的形成,尚待觀察。
四、文翠珊個人因素。她作為領袖在慘敗后理應「雙辭」(辭去首相及黨魁職位),她繼續留任不利黨內團結及政府形象,將影響對內施政及對外交涉。黨內批評不少,當中尤為重要者是對她個人作風的不滿,如在選舉中突出個人「好打得」的行政及談判能力而淡化黨綱等。她的親信顧問正副幕僚長更成了眾矢之的,故均已請辭。保守黨可能是為了暫時穩住大局,以免崩盤,采取「先上路后換馬」策略,待組織好新政府及啟動脫歐商談后再更換領袖。不少人預計文翠珊捱不過今年,甚或年內會再有大選。
英國際定位值得關注
顯然,這次選舉令英國在脫歐中本已不明朗的情况更添复雜性及風險。由於英國乃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倫敦乃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英國事態對全球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英鎊匯價調整的影響尤為直接。香港與英國的聯繫尤深,除一般的全球性市場聯繫外,還有移民、就業、求學及旅游等帶來的更深度及多元化聯繫,故對英國的變化尤其敏感。對中國來說,英國脫歐本來有利中英合作的發展:英國在變動中更想抓住中國機遇作為穩定器,但政局急變卻又會帶來阻延,如去年文翠珊初上台時便曾拖住了中英法的核電合作項目,經重新審視并稍作調整后再予放行。總之,今后中英合作大局不變,具體落實情况卻難保不變,只能順應局勢,靈活處理。
此外,由於歷史關系,英國對國際地緣政經格局的影響超過其國力比例,英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定位確也走到了十字路口,今后何去何從,將值得關注,當中對美、俄及歐洲等大國關系的變化,自是中國須予特別注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