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都社论
投资圈的概念炒作之疯狂已逐渐失控,“共享”不过是刚好在风口上的其中一个概念,而这样的状况有多危险,并不难想象。
作为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正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各种共享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似乎一切物品都可以共享。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共享经济的质疑。最近,共享经济热潮被质疑是资金过剩和创意缺乏作祟,究竟是万物均可共享还是已经共享过度?
共享经济的概念,核心就在于把多余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重构。将房屋闲置资源分发并提供差异化体验的Airbnb让“拼房”重新定义了出游方式,将车辆的位置资源优化重构的U ber让“拼车”用到极致,这些都是利用了存量资源进行共享从而实现资源重构和体验刷新,这就是共享经济的内核。而当共享经济来到中国,和本土的实用主义结合起来,第一朵开出来的花是滴滴,它既有着U ber的共享拼车的影子,也有着或有过中国特色的打车服务和抢单模式。可以说,专车是共享经济本土化的一个典型例子。而往后,共享经济更多的就是一个类似信仰一般的存在,或者可以说是噱头。譬如,去年开始爆红的共享单车,其实和资源重构没什么关系,是增量分享,再后来的共享汽车就是新型的租车平台,共享充电宝更是面临着正常盈利模式成疑,可能通过倒卖用户个人资料的方式获取“黑盈利”的质疑。至于后面的共享项目,就愈发不靠谱起来,共享雨伞、共享篮球都算了,还有共享挖掘机的……
当然,也会有人辩解说,增量分享是共享经济概念扩容云云,这样的诡辩和把云吞说成饺子还嘴硬说是饺子概念扩大并没有什么区别,也不问问饺子同不同意。就不能老老实实承认蹭共享经济的热度吗?其实,这些叫做共享××的项目属不属于共享经济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们和共享经济不太沾边甚至只是挂了个名,也不妨碍项目本身是不是创新甚至是不是可能触及伟大。有些项目蹭了概念热度但确实有实力,就像靠炒作红起来结果发现是个有演技的艺人一样,套用一句话,这种项目不火天理不容,共享单车就属于这类。可是,如果要说现在的共享项目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靠技术靠创新,扯淡程度也就和说现在的演艺圈新生代偶像都是靠演技靠歌唱水准而不是靠脸靠人设并无二致了。
明明很多共享××的项目都扯到突破天际,为什么还是分分钟就能估值上亿元?不是投资人脑子进了水,投资人比普通人更知道哪些项目值得投资,这里说的值得投资,既包括项目的价值也包括概念炒作套利的可能性。就像炒房团并不是觉得鬼城的房子值那个价,操盘的机构也并不是觉得某只股票就值得砸手里一样,说到底,在炒家的眼里,房子、股票和这些叫做共享××的项目,都是炒作的壳子,只不过是一个钱生钱的游戏。共享项目疯长、随便就估值过亿元的状态,和楼市、股市的过热一样,都是资本过剩的其中一个结果。实业困顿,资本浮滥推高市场,是典型的资本过剩表现。现在全球市场都处于资本过剩的周期,结构性经济失衡更加剧了资本过剩的程度,恰好创客潮兴起,投资和项目概念炒作就一拍即合了。
万物共享真的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是资本过剩下的狂欢而已?当资本过剩的泡沫褪去,谁敢硬气地说看不见几个共享项目在裸泳呢?实际上,是不是共享经济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明知道不属于共享经济硬是上去蹭概念热度也并无不可,只是掉分而已,并不一定掉粉。然而,一个真正的好项目,是即使撕下了“共享”这层皮也依然有价值的,反之亦然。
投资圈的概念炒作之疯狂已逐渐失控,“共享”不过是刚好在风口上的其中一个概念,而这样的状况有多危险,并不难想象。万物共享,是照出资本过剩的一面镜子,站在这面镜子前,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