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跳舞的人自我陶醉、手舞足蹈,令人尷尬”,這大概是不少人對於“尬舞”一詞的理解。然而“尬舞”一詞從何而來?這個近來熱度飆升的詞語又是如何火起來的?
事實上,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尬舞本是街舞專業用語,也稱鬥舞,指相互舞蹈的比較。
早年,“尬舞”這個詞見於台灣。在幾年前,甚至還有一款名為《尬舞online》的網遊。這款遊戲被稱為是《勁舞團》的續作,而“尬舞online”正是其台服名稱。
不過在大陸,“尬舞”是從2016年才開始逐漸為人所知的。記者查閱百度搜索指數,至少在2016年7月以前,百度搜索指數為0,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人搜索過“尬舞”這個詞。
《舞法天女朵法拉》海報。
2016年5月,一部名為《舞法天女朵法拉》的兒童劇為“尬舞”一詞提供了無數表情包,同時也讓不少網友接觸到“尬舞”這個詞語。
在這部被網友評價為“觀看五分鍾,尷尬兩小時”的魔幻主題電視劇中,小演員們擁有著強大魔法力量,不過他們“一言不合就跳舞”,每個法術蓄力全靠跳舞,每放一招前也都要跳舞。在網上的一段視頻中,暴走漫畫主編王尼瑪將之調侃為“發明了全新的舞蹈流派——尬舞”。
於是,網友理解中的“尬舞”開始偏離其本意。“不懂跳舞的人對扭身體,使場面一度尷尬”,成了不少人對於這個詞語的理解。
此後,網絡直播的廣場舞更加助推了“尬舞”的傳播。
鄭州“尬舞天團”。
2017年2、3月份,鄭州人民公園內幾位大叔大媽自創的“逆天搖擺抽筋舞”走紅網絡。憑借魔性的舞姿、誇張的動作和凶悍的表情,這個通過直播跳舞而受到關注的廣場舞團隊,被網友冠以“尬舞天團”的稱號。
對於這個“天團”的舞姿,有媒體這樣形容——“有人豎著拇指與食指,像舉著兩把手槍,有人半蹲狀,雙手跟著節拍往下擺動,像給麥苗施化肥,還有人跟著節拍不停抽搐‘觸電’,有人跳舞中間模仿猴子的動作……”
跳廣場舞的大叔大媽為“尬舞”添加了更形象的注腳。而網友對這樣的理解似乎都很接受。隨即,不少帶有“尬”的新詞出現。有網友將尷尬地聊天稱為“尬聊”,尷尬地唱歌稱為“尬唱”。最近,中國版《深夜食堂》在網上遭遇差評,對於黃磊在劇中的表演,有網友調侃為“尬煮”。
對於網絡上類似的說法,有網友認為幽默風趣,只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並無不妥;不過也有人覺得不太能理解。
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系主任陳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網絡語言形成。“網友可以在互聯網平台上結成非常大的社交圈,形成共識性語言。”
他同時表示,這樣的語言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很多這樣的語言就流行過去了,並沒有沉澱下來。”他認為,此類語言“只要不對我們的社會生活、道德底線構成沖擊影響,可以讓它自生自滅”。“但是對於那些影響到社會生活、道德底線的語言應該采取一些措施,進行糾正。”
(原題為《尬舞、尬聊、尬唱…… “尬”字輩網絡語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