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昭杨
科尔的欧洲观绝不仅仅体现于经济领域,他深知,没有欧洲各国民众感情上的真正相互理解,就没有欧洲的统一。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于上周末病逝,他的一生中最光荣的称号无疑是“德国统一之父”。的确,在柏林墙倒下的前后两年里,科尔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打消了德国邻国和东西方主要大国的顾虑,成功地以和平的方式让分割几十年的东德和西德重新统一。
然而,科尔一生的主要功绩并不仅限于此。从1981年至1997年,科尔担任德国总理长达16年,在德国历史上仅次于“铁血宰相”奥拓·冯·俾斯麦。他和俾斯麦虽然都是德国统一的功臣,但不一样的是,俾斯麦留下了法德两国深刻的仇恨和剑拔弩张的欧洲国际关系,而科尔则在任内巩固“法德轴心”的同时,将欧洲一体化事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1988年,他就因为对欧洲一体化的杰出贡献获得“查理曼奖”,这是对他推动1986年《单一欧洲法案》的贡献的肯定。而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同样依赖于他的倡导和推动,这些条约构成了今日欧盟的基石。
和今日欧洲面临的内外动荡类似,科尔1981年当选为德国总理的时候,欧洲甚至整个西方世界同样处于剧烈的变动中,英美两国随着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当选逐步迈向新自由主义政策。而德国最重要的欧洲盟友法国,则由于密特朗在1981年大选的胜利,连续执政20多年的右翼戴高乐派让位于左翼的社会党,传统的法德合作关系前景充满疑云。在欧美政局剧变的同时,欧洲经济同时也陷入危机中,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让依赖能源进口的欧洲各国遭遇沉重打击,终结了二战后连续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科尔在此时期临危受命,他认为推动欧洲发展的动力来自欧洲自身,来自欧洲各国之间更紧密的联合和更深入的合作。因为他和欧洲一些有识之士看到,欧洲经济虽然发达,但是和美国、苏联、日本等经济体相比,因为小国林立,市场狭小,规模效应不显著。尽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经济共同体已经在努力打破各成员国之间的藩篱,但这些合作从根本上而言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缺乏顶层设计和深入的一体化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科尔还是打算继续以法德为轴心,在法德双边经济协定的基础上共同推动欧洲单一市场,以便最大化地发挥欧洲经济潜力。他的提议得到了新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有保留的赞同,密特朗看到了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但因为法国长期主张发展关税保护下的民族工业,工业竞争力和德国荷兰等国有一定差距,担忧建设欧洲单一市场会危及法国工业和就业。此时科尔表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他同意德国马克相对法郎单方面升值,打消了法国的顾虑。法国总统密特朗从此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倡导者。
科尔的欧洲观绝不仅仅体现于经济领域,他深知,没有欧洲各国民众感情上的真正相互理解,就没有欧洲的统一。尽管阿登纳、勃兰特等德国领导人都曾经为二战历史真挚道歉,但因为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长,从地缘政治学来看,一个强大德国的再次回归又成为欧洲各国的梦魇。科尔认为必须化解法德世仇、必须共同面对历史,他在任期间,时常和法国总统共同出席对一战和二战阵亡者的纪念活动。同时,他在1987年还倡导组建法德联合部队,后来发展出欧洲军团,表明德国放弃军事野心。虽然科尔在推动法德和解和合作过程中并未想到随后的苏东剧变,但他的这些行动是法国能够接受德国统一的重要先决条件。
当然,科尔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和他统一德国的过程一样,并非毫无缺点。科尔那代人设计出的欧盟,只有共同货币没有共同财政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成员国竞争力的差距等,这些疏忽或者缺陷都为日后的欧盟危机埋下了伏笔,也是至今仍亟待解决的难题。
科尔那代人大多已辞世,他们的政治继承者默克尔和马克龙将成为欧盟今天和未来的掌舵者,他们还能秉持那代人的勇气和决心,让欧盟这艘大船向远方安全航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