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讓青年做香港與祖國的紐帶

2017-06-22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周八駿

  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加強聯繫和交流,增進了解和信任,做香港與內地的紐帶,對於香港的前途和國家的未來十分重要。對此,我相信,即使反對派人士也難以表示異議。

  目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加強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的聯繫和交流,以增進彼此了解和信任?

  最近,有兩方面的動向提供值得重要的迪,一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趙永佳指導幾名本科畢業班學生所做的相關社會調查研究,一是中央電視臺於今年2月18日起每周六首播的新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

  情感改變較能減少偏見

  趙永佳教授指導的調查研究的對象,是29名18至29歲曾到內地實習、當交換生、參加短期交流、讀書或工作的香港青年,了解他們的親身經歷是否使他們對內地改觀,以及會否影響他們的身份認同。調查研究的結果,分別刊登於《明報》2017年6月1日和6月12日「觀點」版。

  第一篇題為《身份認同不易變,充其量改善成見》,主要討論長期經驗(兩個月以上),闡述了兩個主要研究結果:一、親身接觸內地有助香港青年疏解對內地的成見,改善他們對內地的觀感;二、雖然大部分受訪者對內地印象在去過內地后得以改善,但是,他們的身份認同難以被訪問內地的經驗改變。

  第二篇題為《短期內地交流成效不彰,宜避免形式化》,比較了短期訪問內地經驗(數天至數星期)的影響。除時間長短外,短期與長期經驗還有質的區別。一是短期經驗多為受訪者在中學時期參與的交流團,長期經驗則多為參與大專院校舉辦的實習與交換計劃;二是短期交流多為學校、教育局或建制組織所舉辦,舉辦方會事先安排行程。

  主要研究結果是:一、與長期經驗效果相似,短期交流普遍也能改善受訪者對內地的印象,但是,受訪者對該次經驗的記憶明顯較模糊,感受不太深刻。二、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到內地交流的經驗不影響他們的身份認同,小部分受訪者則認為中學時期去過內地交流后,的確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而認同中國人身份。三、由建制團體舉辦的交流團,多數安排周到,有些更安排參加者入住豪華酒店,把他們當作貴賓招待。一部分受訪者認為,豪華招待令他們感覺交流團有「用錢收買香港人」之嫌,反而令他們有戒心。四、部分受訪者則反感某些政府或建制團體舉辦的交流活動只展現中國強盛一面,甚至有搞「形象工程」之嫌。

  兩篇報告的共同結論是:受訪者源於與內地交往所建立的好感,勝於對中國強大國力的好感,這一點呼應了「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的觀點,即:就減少偏見而言,情感上(affective)的改變較認知上(cognitive)的改變更為關鍵。

  重視第一次遇見

  就在我讀這兩篇報告對於香港青年工作有所批評的時候,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節目在2月18日第一期以「遇見」為主題、在3月18日第五期以「第一次」為主題,引發了我的聯想。

  在這兩期節目中,不同年齡、職業、背景、經歷和社會地位的朗讀者,都各有不相同的「第一次」,也都有不相同的「遇見」。他們選擇朗讀不同的文章或詩詞,以表達他們人生的「第一次」或「遇見」給予他們的情感記憶和思想沖擊。於是,我想到,如果把人生的「第一次遇見」作為主題,那麼,有關的情感記憶和思想沖擊必定較之「第一次」或「遇見」更強烈。

  香港青年與內地交流的重點,應當是香港與內地青年開展長期和短期多領域交流。引導香港青年以「第一次遇見」內地青年和內地作為這一類交流的切入點,進而逐漸深化,將會有助於他們建立起關於內地青年和內地的全面客觀了解,從而,將既增進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和內地的情誼,也潛移默化地推動香港青年樹立起關於「我們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趙永佳教授的研究團隊建議特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改進香港青年與內地的長期和短期交流。我增加一點:引導香港青年重視與內地青年和內地的「第一次遇見」。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