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學院客座講師 趙立基
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滿結束。此次論壇共有130個國家及7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目前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上述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兆美元,約占全球的63%和29%。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表示,將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3000億元人民幣。
機遇與挑戰并存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謝丹陽預測,人民幣可望在2025年成為國際三種主要流通貨幣,而在2040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更可達60兆,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中國作為發展中及有13億人口的國家,必須繼續發展及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一帶一路」倡議正是針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套策略,這不只對中國有重大的意義,對其他國家及世界經濟都有很大的益處。
「一帶一路」的建設及沿線的經濟發展,對中國及各參與國是一重大的機遇,亦是艱巨的挑戰。從社會角度分析,可預見如下的挑戰:
一、如何協調沿線約60個國家?特別是其中有不少是發展中國家,其自身的經濟、文化、法律和政治均有不同,加上地緣政治,都凸顯這項工程的艱巨。
二、如何使投資項目能持續發展?特別是個別企業缺乏投資海外的經驗及企業社會責任。
三、如何能取信於基礎建設地區內人民的支持和了解,從而減少可能產生的糾紛及投資損失?
當龐大資金投資於沿線的國家基礎建設,其國民生產總值(GDP)自然提高,但同時卻有兩種可能產生的現象:
第一,居民生活必受龐大的基建工程,例如鐵路運輸網絡、能源設施等所影響,例如在緬甸建設水電站時曾引起居民對環境破壞的憂慮,引致工程的停工及經濟損失。
第二,因為不同地區基礎建設可產生地域與地域發展的不同,加深地域之貧富懸殊,若沒有適切公共/社會政策的調適,將可引起社會動蕩,影響企業持續發展,也不利長期的投資。
所以,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時,除了要有盈利考慮,亦要對受影響地區產生社會效益,爭取當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使投資項目可持續發展及惠澤人民。
發展社會企業
筆者認為,在「一帶一路」投資上須加入兩種元素,分別是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及社會創業家的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
第一,鼓勵企業在投資中考慮投資或資助社會發展的項目,使企業能受地區歡迎,并能持續該市場的發展。例如,在肯亞,伏爾特(Vodafone)因當地少有銀行,阻礙經濟發展,乃發展了M-PESA流動銀行,以方便肯亞人民的工商貿易往來及促進繁榮。所以在「一帶一路」的建設時,企業須兼善當地人民的需要,例如在建設水利時提供清潔食水;在建設深水港時提供大量就業,以解決當地失業或食水的問題。
第二,鼓勵跨國企業與當地組織的合作,以社會創業精神,去協助解決區域的社會問題,并協助發展。例如創辦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并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就是在「一帶一路」社會創業的一個典範。他在孟加拉發展了不少大規模及與國際企業合作的社會企業,例如與挪威電訊公司(Telenor)、法國達能乳酪廠(Danone) 的合作,提供簡便流通通訊及乳酪予當地居民及兒童,解決他們通訊的困難及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促進孟加拉的穩定和跨國合作。
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中都不乏可參考的社會企業模式,例如新加坡、日本、韓國、孟加拉、印度、英國及意大利等。而香港在社會企業及企業共享價值方面亦是模範,可以在這一方面作其他國家的參考。「一帶一路」的構思是一創舉,并能促進全球的經濟發展,但若可再增加社會效益的元素,將更能促進民心相通及人民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