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生
要增強香港競爭力,教育投放必不可少。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甫上任,就增加教育經常開支,公布高達36億元的新資源方案,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學生不會無書讀
為了整體地提高香港市民的教育程度,9年免費教育無疑相當成功,此后擴至涵蓋高中的12年免費教育,還有引入幼稚園學券制變相實行15年免費教育等等,都是妥善利用庫房豐饒盈餘「再投資」、從而進一步地「授人以漁」的應有之義。於此基礎之上,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則是配合針對資助專上教育的俗稱「grant / loan」計劃,將受資助對象擴至自資院校學生,變相為合資格及有財務需要的學生提供18年免費教育這正是林鄭公布的新資源首階段方案之一,相關學生每年可獲免入息審查資助3萬元,銜接學位的副學士畢業生亦屬此列。換言之,基本上一名學童由幼稚園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為止,只要他能力達標,就不會出現「無書讀」的問題。這樣,香港人才供應豈非源源不絕?市民教育水平和香港整體長遠競爭力豈不日益提高?
不要以為這是純粹的福利政策,這對教育市場也將帶來巨大變化。因為,只要文憑試考生獲得「3322」的入讀大學最低要求,便有資格申請上述新措入讀專上院校。過去,為數不少的達標考生,因學位供應不夠而望門興嘆。現在有了相關資助水喉,市場自然會予以配合,情况就似當年推出持續進修基金,自資學位課程必如雨后春筍般大幅增加,以接收這批無須擔心財務負擔的合資格學生。雖然,措施暫時僅涵蓋15間院校,但長遠來說,適用範圍必然有增無減。當整體學位供應大增之后,如前所述,只要考生能力足夠,日后他們都不怕「無書讀」了!
增強本港競爭力
坊間可能會問:這豈不會令大學貶值問題惡化?大學生供應會否氾濫成災?首先,任何供應的增加,都必然帶來貶值問題;問題是,書本增加亦會造成貶值,那麼我們應否限制書本供應?一個社會的教育水平提高,不論是對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抑或是對個人的知識和素養,都必然是樁好事,沒有反對的理由。由家長、學生,以至户主,誰又希望淪為學位減少的受害者?豈不希望學位增加成為受益者?畢竟,任何人也不應該反對更多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其次,所謂學位貶值,眼界亦不應局限於本地方面,而是要放到全球的視野來看。正當其他地方的大學生不斷增加,香港難道要不進則退反過來不鼓勵學位增加?何况,展望未來,新增的高技術、高增值職位必然要求更高的教育水平;一個地方的教育水平不夠,相關新增職位便會肥水流向別人田,經濟競爭力亦注定每下愈况。
當然,為了確保教育質素持續提高,并且有利增強本港競爭力,當局必須做好相關配套措施。重中之重,就是做好自資課程的監管工作,毋讓院校淪為歛財「學店」,以致市面上的挂名「大學生」雖然多了,但真正名副其實的大學生卻不見增加。另外,亦要締造良好市場環境,好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學以致用,一定程度地引導教育與市場的有效配對,避免大量出現一畢業就失業的「雙失」之窘。在這方面,不論是本地抑或海外的成功及失敗經驗,都是當局必須深入研究的參考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