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广东多地拜蚕神风俗仍在 桑基鱼塘已不存

2017-07-11
来源:广州日报

  西樵平沙岛村民家中仍留有当年养蚕的工具。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鹏飞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刘鹏飞 通讯员梁雅芳、方淋峰

  从明清到近代,顺德、南海集中了华南最大的桑基鱼塘区,曾是最发达的机器缫丝业集中地。当地的人们为了蚕桑生产祈福,兴起过蚕神拜祭的民俗。连日来,记者深入顺德龙江和南海西樵,探访当年蚕神拜祭的遗存,试图找到蚕桑生产在当地的文化记忆。在经历了蚕桑与缫丝行业的衰落之后,蚕农们和他们的后代们是否还记得,当年“门外桑田青不断,大家争拜马头娘”的情景呢?

  实地探访

  地点:南海平沙岛

  蚕农后代记得家家拜蚕姑娘娘

  2007年前后,处在西江下游江心的平沙岛被划归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有7500亩耕地和2500亩鱼塘。上世纪90年代前,上社村人主要靠养蚕、种桑和养鱼为生。中年人区先生还记得儿时用桑刀把桑叶切成烟丝大小来喂蚕,每天要喂六七次,甚至延续到深夜。临近结茧,蚕农把蚕茧请上竹箔,下面架上火盆烘烤5个小时,才能达到收购的质量标准。收获时,家家户户要把蚕茧送到西江对岸的西樵官山去卖。年过七旬的虾叔告诉记者:“上好蚕茧最贵可以卖到15元一斤。”

  按照村民们的指引,记者在上社村找到了如今平沙岛上唯一的蚕姑庙。虾叔回忆,如今的蚕姑庙是在1996年重建的。区生告诉记者:“大约300年前,上社村的族人从韶关迁来,一直有拜蚕姑的习惯。”

  走进上社村蚕姑庙,记者看到,神龛里供奉着两尊神像。神案上有人们在节日里拜祭蚕姑留下的水果。虾叔说:“正中供奉的是蚕姑娘娘。村里人一般先去拜祠堂里的祖先,再来蚕姑庙拜蚕姑娘娘。到现在,每天还有一两个阿婆来拜。”

  “现在每逢过年过节,以及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村里家家户户还会在家里焚香摆供,祭拜蚕神。”区生说,一直以来,上社村家庭奉祀的神有9位,合称为“九君”。蚕姑娘娘以往位列“九君”之一,直到近年才逐渐从“九君”里消失。

  龙江龙门蚕姑庙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摄

  地点:顺德龙门社

  蚕姑庙里早晚香火依旧在

  在平沙岛东南方向30多公里外的顺德龙江龙门村,记者又找到了一处蚕姑庙的遗迹。从登东公路进入龙门大街,在吴涌蜿蜒的河岸上,蚕姑庙与清代的三圣宫和龙门学社并立。龙门学社内还有记载复建龙门学社和蚕姑庙的碑刻。

  蚕姑庙大门两侧,有“风调雨顺歌丽日,国泰民安颂华年”的大红对联,里面的神案上早晚还有香火供奉。但神龛里已没有蚕姑娘娘的神像,墙上仅留“马氏蚕姑娘娘”等用毛笔书写的神位。

  年老的村民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龙门村还在养蚕种桑。每年3月至9月的收获季节,蚕农便撑船满载蚕茧,卖到龙江的“茧站”。

  如今,当年龙门村的30余座蚕房仅剩下龙门大街上一座两层的“红星队蚕房”。村里的鱼塘也被家具厂和新的村居取代。谭先生说,以前各家各户轮流在蚕房养蚕,常常忙到通宵达旦,现在唯一的蚕房只是一栋废弃的空楼。

  吴涌边的老榕下,84岁的王婆婆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外地嫁过来的,但仍记得村人拜祭蚕姑娘娘的场景。陈姨也告诉记者,据老人们说,蚕姑庙有200年历史了,小时候逢年过节都会跟着家里人去祭拜。

  龙江龙门村保留下来的蚕房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摄

  考证:

  拜蚕神曾在南海顺德流行

  南海、顺德两地蚕农崇拜的蚕神到底指谁呢?蚕神崇拜究竟在多大范围内曾经存在呢?记者走访发现,顺德龙江龙门社蚕姑庙的神位上,居中以毛笔写着马氏蚕姑娘娘的名字,两侧还写着邓、凌两个姓氏和“起眠逢日午,大熟遇天晴”的对联。“起眠”指蚕成长中的生理变化,蚕农根据这个变化掌握下桑叶的量;“大熟”指蚕结茧的天气,此时天晴则丝的质量就非常好。现在,年长的村民也只模糊地称马氏蚕姑娘娘为“蚕花娘娘”,并不清楚其究竟是谁。

  “蚕神早在汉代就有皇家祭祀,但民间各地供奉的各有不同。”对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师、纺织科学与技术博士吕唐军推测,南海、顺德两地供奉的很有可能是马头娘,但也不能排除是嫘祖的可能。有关马头娘的故事,在《搜神计》等典籍里曾有记载。相传,马头娘的父亲外出不归,音信皆无。她便立誓说,谁能找回她的父亲,就以身相许。谁料想,她家中的马忽然脱缰奔去,驮着父亲回来。然而,对把女儿嫁给马儿的事,马头娘的父亲不但不应允,还射死了马儿,把马皮挂在院子里。一天,大风卷走了马皮和姑娘。等到马皮再被大风吹回时,姑娘化作了蚕,遂被奉为蚕神。

  吕唐军说,现在顺德大良的锦岩庙里还有碑刻,记载着清末时期留下的“大家争拜马头娘”的诗句,指的就是顺德一带蚕农频繁祭祀蚕神马头娘的场景。顺德杏坛上地村附近,还保留着刻有蚕姑庙匾额的小庙,但现在小庙里已不再拜祭蚕神,换作供奉观音。此外,顺德龙江里海也曾有请蚕神游街的习俗。但对于南海、顺德从何时起开始有蚕神崇拜,吕唐军表示,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还不能确认。

  专家:

  蚕神祭见证发达蚕桑生产

  “宋代,龙江、西樵一带的庞大水利、运输系统工程就被称为‘桑园围’。等‘桑园围’彻底闭口之后,才形成了桑基鱼塘的格局,其后才有了以蚕姑娘娘为行业神来崇拜的现象。到清代,南海、顺德都有蚕姑庙。”吕唐军表示。

  “蚕桑生产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就已存在,但蚕姑娘娘却并非源自本地,而是由省外传过来的。”吕唐军指出,祭祀蚕神是功利性行为,目的是保佑桑蚕业丰收。“到了20世纪20年代,佛山的丝织业遭遇衰落。”对此,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梁国澄分析,民俗是约定俗成的。蚕神崇拜深受当时的产业和文化背景影响,蚕姑娘娘很可能也是人们在当时桑基鱼塘的文化背景中祈求丰顺而产生的。

  追问:

  南国蚕农的民俗记忆何以附?

  在记者探访的南海西樵平沙岛和顺德龙江龙门社,原来的桑基鱼塘早已演变成了公路、工业区和村居。作为一项见证了岭南蚕桑生产历史的民俗记忆,蚕神祭祀需要得到怎样的挖掘和保护呢?吕唐军表示,蚕神祭祀逐渐消逝已是20年前的事,如果现在不去找寻那些村落里的见证人,今后这段只存在于“口述中”的历史可能就无从查访了。

  梁国澄认为,虽然顺德、南海还能找到蚕姑庙,但它所依赖的桑基鱼塘机制已不在。他强调,非物质文化抢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有活态传承的存在,必须依赖使用价值。如果不再是生活的主流,由它派生出来的文化形态的生命周期也会慢慢结束。“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一分为二,身在其中的人也要清醒地看待自身。”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