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两国公民都怀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精神, 定能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知华派”和“知美派”,进而推动中美关系日益深化和成熟。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纽约布鲁克林美食广场,有一个名为“Jianbing”(煎饼)的摊位。两位“煎饼哥”,都是美国小伙子。他们把中国美食带给美国人以及当地的中国移民。
——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于当地时间7月19日在华盛顿举行。
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新闻,却有一个共同的内核:中美经贸合作是市场行为,原动力在民间,在工商界。归根结蒂,是公民在消费两国的产品,也正是两国公民,最终决定和塑造着中美经贸关系。
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两国公民间的交流则是大树之根。
如今,平均每天1.4万人往来中美之间,每17分钟起降一个航班;2016年两国人员来往超过500万人次;去年中国访美游客约300万人次,人均花费超过1.1万美元,为美国创造15万个工作岗位。这些数据,是中美密切往来的缩影。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两个多世纪前,满载各种特产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开启中美互通有无的先河;150多年前,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齐心协力,以血肉之躯铺就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70多年前,中国军民和美国将士浴血奋战,赢得二战胜利;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中美人民友谊的故事,从未间断。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正式生效。从那以后,到美国探亲、访友、经商、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几十年来,虽然两国政治关系不时出现起伏,但民间交流中的公民主体日益突出,每一个往来于中美之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对方国家的公民以及产品,感知彼此的温度。
时至今日,中美关系已非简单的国家关系、政府关系,而是社会关系、公民之间的关系。毕竟,中美关系的发展有赖于两国公民的相互理解,他们的愿望会传达给两国领导层,进而影响和重塑两国关系。可以说,中美关系,业已步入“公民时代”。唯有也只有公民唱主角,中美关系的后劲才更丰沛。
当然,由于美国的公民社会较发达,民间力量对国家政策和国家关系的影响力度也较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历来强调外交事务要对纳税人负责,并有交待的义务。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前乃至随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上的普遍认知是“外事无小事”,要求“外交要保密”,公民对外交的了解程度以及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逼仄。
但21世纪以来,这种局面有了极大改观。中国公民参与政治、关注国内外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的步伐也开始加快。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该部2017年按照《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加强解读回应,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公开实效。
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相关表态来看,两国外交人员都深谙外交服务于本国纳税人的理念,他们都认识到,外交行为一定要得到纳税人的支持,方能成其远。
衡量中美关系好坏的最重要标尺,是两国公民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意愿。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是,中美两国公民对对方的好感度在降低。
美国华裔非盈利组织百人会公布的《2017年中美公众相互观感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有80%接受调查的中国民众选择对美国仅有少许的信任或完全不信任,61%的中国人认为美国在试图阻碍中国成为强国。对美国有好感的中国人占比降至55%。而对中国有好感的美国人占比也由5年前的55%降至48%。尽管中美两国民众的好感度下降,但中美双方受调查者的关注点却几乎一致。受调查者最关注的三个领域包括贸易、国际金融的稳定、环境,中美受调查首次在这些领域达成一致看法。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两国关系变差,为之埋单的是两国的工人、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公民。鉴于此,作为中美舞台的主角,两国公民均需从自身做起,消除隔阂与误解,为中美友好、世界和平发展尽力。
可以断言,中美两国公民交好,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和灵魂所系。中美友好的未来,则掌握在青年手中。如今,30多万中国留学生负箕求学美国,美国有2万多青年在中国学习。不久的将来,这些青年将成为引领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企盼的,一定是一个合作互利、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有理由相信,两国的下一代,将为中美关系的演进发挥更大作用。
眼下,中美“公民时代”的大幕刚刚开启。只要两国公民积极构建理解和友谊之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定会日益密切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