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把理財掛在嘴邊,但若無原始積累,又何來「財」可「理」?許多后生仔不屑於談「儲錢」,認為錢是「賺」的,不是「攢」的,筆者亦認為此言有理;但話說回來,在你尚未有強大的賺錢能力的時候要如何看待「理財規劃」一事呢?破罐子破摔做「月光族」嗎?
本期《她理財》,筆者還是要再次強調「聚沙成塔」之儲錢的重要性,并獻上五個關鍵詞,令大家迅速踏上儲錢之路。虞小山
涓涓細流,匯以大海,筆者以為此句話點破「儲錢」之要旨。筆者讀完本科讀碩士,參加工作賺薪水時已經是「奔三」的年齡,眼見身邊一些二十郎當歲便入職場的大好青年早早開始了原始積累,便不禁為他們算了一筆帳:如果小A22歲入職,按香港畢業生入職中偏低檔的薪水計算,假設月薪有13000元,除去衣食住行的基本開支,大約能結餘5500元,到小A30歲的時候,便有大約53萬元可以存下;如若再將每年漲薪因素考慮在內,30歲之前儲80萬元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如果再碰到一個有同樣儲錢意識的另一半,那麼兩個人在30歲時便有160萬元,足以自食其力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了。
記帳
然而,儲錢之路其實是「漫漫修遠兮」,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力,一個不留神或是不得要領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
想要儲錢,記帳是基石。記帳并不會令你儲錢更多,或改變你的本性令你更節省,記帳的作用是讓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比如說每月基本開支有多少,浮動支出及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投資,投資收益又有多少等等,都會在你堅持記帳幾個月后獲得一個大概的印象。
對於初入職場剛剛開始記帳的「小白」來講,筆者不建議事無巨細地記下所有帳目,或是每天一記,一是因為這樣很難堅持,二是「小白」往往沒有那麼多理不清的收入支出項,所以「小白」們在剛剛拿起帳本時,可以考慮半個月或是一個月了解一下自己的收入、支出情況,確保自己不會在月末入不敷出即可。而隨著自己在職場的逐漸成長,當收入項及手上的現金流變多時,便可以更為細緻地記帳了,這也并非源於強迫,而是有這個需要。
預算
其實做預算代表著做計劃,即你對未來收入及開支的計劃,可以是一個月,也可以是三個月,但最好不要隔太長時間。
做預算可以令你的收入與支出比例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我們并不提倡一味地儲錢而犧牲消費帶給我們的愉悅感,但消費時要做好規劃,確保不會觸碰能夠達到儲蓄目標的危險線。
目標
記帳、做預算之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樹立一個遠大的儲錢目標。筆者建議,這個目標里需要有「消費項」和「理財項」(或是「投資項」)。
在「消費目標項」中,記錄的自然不會是日常生活的基本開支,而是一些必要的、精緻的、價錢不菲的消費品。它可以是名牌包、鞋等生活用品,也可以是一次歐洲深度旅行,還可以是一個潛水、葡萄酒品鑒、金融理財等課程。這些「消費項」都是大支出,提早列出來可避免刷信用卡式沖動性消費。
在「理財項」中,我們設立理財的目標其實就是要規劃自己的資產配置,比如你要儲到多少錢以購買基金類產品達到目標收益,又要儲到多少錢做風險規避、解決未來不可預測的大開支,如果再遠一點,你退休后要有多少錢以達到你心目中退休生活的標準等等,都是應該提早考慮好的,而設立目標也往往可以激發我們賺錢動力。
持續
任何事情貴在持之以恒,儲錢方面尤其如此,就像筆者在文章開始時算的這筆帳,近百萬的數字是在8年連續儲蓄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但我們的人生又豈止8年,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儲蓄目標及預算要求,所以想要成為一個「計長遠」的財女,應讓記帳、做預算、設目標的好習慣貫穿一生。
早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在儲錢方面,有時候真的不得不感嘆「時間的力量」。22歲開始同26歲開始比,便能差出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距離,而我們都知道,當手中的錢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產生錢滾錢的效應,所以4年看似不足為道,但除非你有強大的賺錢能力,否則這中間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在如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理財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們普遍都能認識到「提早儲蓄」及「利滾利」的重要性,很多新時代父母往往從1歲開始便為自己的孩子購買理財類產品,早早開始儲蓄規劃,筆者研究市場上的長期儲蓄產品,以每年投入5萬元計算,連續儲蓄10年,由於「復利」作用,在孩子30歲的時候很大機會能達到近200萬元的積蓄,在60歲時本金加紅利很大機會能夠達到逾千萬元,假如一直未能用到這筆錢,將會有一筆天文數字達到隔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