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一支小胶樽环保大问题 增设公共饮水点助港源头减废

2017-08-05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邱媛媛报道:炎炎夏日来临,我们逛街时买胶樽饮料解渴习以为常,但有个数据大家可能不知道:港人日均制造136公吨塑胶樽垃圾,相当於500万个胶樽装饮品,本港多个垃圾堆填区即将爆满,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峻。故此环保人士提倡,从源头减废,全港增设饮水机,鼓励减少消费胶樽饮料。

  香港空间狭小,却需应付大量废物。塑胶正是香港的三大都市固体废物来源之一,据环保署2015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的统计数据,港人平均每天制造136公吨聚脂纤维塑胶瓶(PET瓶)垃圾,以一个空胶樽重约25克计算,相等於每日有超过500万只胶樽转化为固体垃圾,加之废料回收循环率的逐年下跌,估计本港所有的堆填区,将会在2020年前相继饱和,本港废物处理问题前景堪忧,减少及回收废物刻不容缓,是港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增饮水机助源头减废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去年12月答覆立法会议员时表示,政府积极探讨各种鼓励公众减少使用即弃饮料塑胶瓶的措施,包括於合适的政府建筑物内增设饮水机,为公众提供饮用水,但他指要顾及多方面因素,包括服务性质、使用量、适合安装饮水机的类型、卫生及水质管理,及维修安排等,因此没有具体时间表。

  政府鼓励市民自备水壶,少买塑胶樽饮料,应适当给予市民饮水之便。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本港共有公共饮水机2356个,包括喷射式及非喷射式饮水机两种。主要分布於康乐及事务文化署管辖下的体育馆、运动场及游泳池等,合共1819个。公共饮水点乍看甚多,可实际上并未广泛普及,特别人流量大的公共屋恏、港铁站以及大型商场,普遍没设有公共饮水机。

  例如民政事务总署管辖下的社区会堂及社区中心仅设20个饮水机,公众交通人流量大的地点,反而遍布便利店。事实上,现时并没有法例规定公共场所及大型商场必须设置公共饮水机,政府实在有需要提出清晰的饮水机规划指引。立法会议员何君尧认为,港铁站内设立公共饮水点做法可行,建议每个港铁站可设2至3个公共饮水机。

  港铁站应设饮水点

  何君尧认为,在港铁站设置公共饮水机的做法可行,推行亦无复杂成分,是否贯彻落实乃决心问题,而港铁公司需做好可行性报告,探讨在公共饮水点设置上人力及财力的花费,包括考虑饮水安全、维护及清洁等长期问题。至於未来能达到什麽规模,他认为至少应保证每个地铁站有2至3个饮水机,加起来规模能达上百个,或大大减少了乘客购买胶樽饮料的需要。

  据港铁网站今年5月份统计,港铁日均乘客量达463.7万人,几乎每个港铁站都设有7-eleven等便利店,当中胶樽饮品销量庞大。但对於设立公共饮水机,港铁公司的回应,似乎相当有保留,认为港铁站人流量大且进出频繁,若於站内加设饮水设施,卫生问题无法保障,以及易造成地面湿滑,或对乘客造成影响,而且港铁现时规定不可以入闸区、月台及车厢内饮食。

  港铁不愿设立公共饮水机,纵然有其所谓的安全及卫生问题,或许还有其他生意考虑。从地铁站各式广告招牌不难发现,众多明星代言饮品广告,地铁站的便利店,通常都把胶樽饮品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乘客口渴到便利店购买胶樽饮品似乎理所当然,如果港铁公司设立了公共饮水设施,或许会打击站内便利店销售饮品的生意,间接影响到站内店舖租值。

  大学率先禁售胶樽水

  相对商业机构顾虑多多,学术界有担当得多。香港大学近年不但在校园内增设多个公共饮水点,近期更下令停售一公升或以下的樽装水,亦禁止学院、学系、学会和其他大学相关组织在活动中派发樽装水,转为借出饮水机供活动使用,以支持环保可持续发展。

  除港大外,浸大已计划在2017至18学年逐步在校园停售樽装水,中大、理大等高校亦都开展相关禁售樽装水活动。值得欣慰的是,大学校园禁樽装水推行得很成功,学生乐於响应,相信这股环保风气在大学圈中形成,未来所有学校一起推行禁售樽装水的可能性愈来愈高。

  简而言之,未来香港能否从源头减废,推动在人流众多的公共地方设立公共饮水机十分重要,假使大家愿意自备水壶出行,就算饮完水,随时能够在公共饮水设施加水,可以大大减少市民消费胶樽饮料,既环保省钱又健康。不过,即使设置公共饮水点之后,如何做到卫生且安全,如何鼓励市民大众使用,如何管理及维护也是项大工程,除有赖政府大力推动,亦有赖於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两者缺一不可。

  垃圾分类 有效减废

扑水APP,助找饮水机。本港不少环保组织为推动市民少买胶樽饮品付出很多心血,其中GO Green Hong Kong组织,更研发出一款手机应用程式“扑水”(Water for free),将全港可供公众饮水的地点收集起来,方便港人查阅,目前收集地点已经逾900个。

  全世界对垃圾分类最为严格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人会按照政府给的垃圾分类指南来扔垃圾,家庭垃圾必须分为「不可燃垃圾」、「可燃垃圾」、「瓶、罐」、「家庭用小型电器」、「危险器物」等各式各样。而香港日常生活的都市固体废物分类相对简单,分为「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

  环境局曾发布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香港在建筑废物处置上,已借鉴台北及韩国的废物管理收费,令落入堆填区的建筑废物量减少了六成,若之后能在都市固体废物上也采取此项做法,相信本港废物量将大大减少。

  该蓝图目标是今年香港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由每日1.27公斤减少20%至1公斤或以下,到2022年能低至0.8公斤以下。而源头回收仍是其循环中最重要一环,若厨余及未喝完的饮品被放置回收箱,那麽就会失去回收价值,增加堆填负担。有不少城市为了推动减废,都纷纷推行以「污者自付」为基础的政策,例如都市固体废物按量收费、生产者责任计划等,而政府所倡导的生产者责任计划便是由此概念发展而来。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