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半,在夏令營市場上,短期海外游學夏令營十分火熱。十余天的游學,價格動輒數萬,由于是學校組織,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長自然趨之若鶩,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長,為了孩子融入集體,也咬著牙勉為其難。根據《2016年國際游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國際游學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長,國際游學逐漸成為家長對孩子的剛性教育投資。
學校為什么如此熱衷于組織價格高昂的暑期游學?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的游學機構與學校之間有一條潛在的利益鏈。一些游學機構坦言,組織這些項目,學校能從每個學生的花費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間,而帶隊老師獲得免費出境的機會,也成為游學項目的一個潛規則。
現象
學校頻繁組織游學
報價比旅行社貴1萬
近日,北京某重點中學的學生小成(化名)向北青報記者反映,自己學校官方名義組織的暑期游學項目價格達到每人3萬多,雖然報價昂貴,但同學報名的熱情卻很高。“我們年級大概有五分之一的孩子都報名了”,小成表示自己學校每年都有至少一兩次這種海外研學活動,“報名總人數一直挺多”。
小成所在的學校并不是個例,北青報記者隨即詢問了北京各中學的學生和教師,發現這種由學校牽頭的組織各類海外游學項目漸成趨勢,北京許多知名學校都趁暑假、寒假的時間里組織了暑期的海外游學。一位公立小學5年級孩子的家長胡女士向北青報記者表示,學校基本上每學年都會組織國際游學,今年寒假的時候學校就組織了一趟澳大利亞的10天游,收費為2.48萬元。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北京許多學校都至少組織寒假一次、暑假一次。
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學校牽頭組織的這些以暑假游學項目為名的項目價格一般在3-4萬之間,時間在10-15天之間。北青報記者查詢了同時段、同時長且行程類似的普通旅行社報價,發現這些游學項目報價要高出不少。如某中學組織的14日美國東海岸高校游學項目,花費是32800元人民幣,而普通旅行社報價則多維持在兩萬出頭,中間差出了一萬元人民幣。
這多出的一萬多元,則以游學機構打出的五花八門的主題游學形式出現,北青報記者發現,美國東海岸高校游學項目中,同樣包含常規旅游路線,包括參觀自由女神、白宮、第五大道、紐約時代廣場等景點,一般上午去名校進行學術交流、邀請校友座談等,下午則安排去這些景點。
為了能夠吸引和說服更多家長為孩子“掏腰包”報名,以戲劇、NASA航天、藝術、體育、航海等為噱頭。而有的游學機構打出如與美國航天局NASA合辦的14天航天主題游學夏令營,費用更是達到了4萬元/人,具體項目聽起來也十分誘人:全英文封閉式太空營、航空營訓練,月球漫步、超重力體驗,甚至還有為中國學生定制的訓練教材,并聲稱均按照美國教育標準設計。但同樣,這些航天主題相關的活動也只占到了總行程的三分之一時間,剩下的行程與普通美國旅行團并無明顯差別,包含奧特萊斯購物和景點參觀。
調查
以“人頭”7%向學校返點 一個學生返三四千是行規
若以“海外游學合作”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有不少游學機構正在尋求生源合作,這種以學校為主辦載體、由中介機構組織承辦夏令營的相關活動成為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一種夏令營營銷模式。此前北京某重點中學高二學生小成(化名)就曾向北青報記者反映,這種營銷模式下學校與中介游學機構存在一定利益關系。
為了核實情況,北青報記者假借某學校教務處老師的身份,撥通了一家名為“青青部落”的游學機構的合作電話。“我們和學校的合作模式按人頭算,每拉來一個學生之后,學校能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間”,隨后該名工作人員還強調,提成比例區間和學生報名數量有關,報名數量多、規模大的學校提成比例就高。學校提供生源、游學機構給一定比例提成也就成為一種固定的合作模式。
北青報記者隨即又聯系了另一家游學機構的張老師,短暫交談后北青報記者從其口中得知,該機構同樣與學校存在利益合作關系,不同于“按人頭算提成”的分成模式,該機構表示一般采用“報價差歸學校”的分成模式。張老師隨即向北青報記者解釋了“報價差歸學校”的意思:游學機構會給出兩個價格,一個是結算價報給學校,而另一個則是給學生的報價。游學機構收取結算價,而學生報價和結算價之間會有一個差價,這個差價就是學校拿到的部分。張老師透露:“我們機構這邊就是按照結算價來走,一般一個人的利潤有三四千塊錢。”
除此之外,在假扮學校教務處老師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北青報記者還發現幾乎所有游學機構都保證可以免去學校帶隊老師的費用,并平攤在學生報價中,“帶隊老師的話我們會把他的價格也核算進報價中去”,采訪中青青部落的一名老師還表示“肯定不會讓您白勞動的”。
部分游學機構與公立學校存長期合作
在采訪調查中北青報記者發現,這些游學機構的合作對象不僅限于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其中不乏公立學校。一家名為美之旅國際研學機構的張老師向北青報記者透露,該機構與北京多家學校長期和短期都有合作,承接各種國際游的夏令營、冬令營以及各種特定的音樂、繪畫等藝術類的國際研學項目。該老師隨即還向北青報記者列舉了曾經合作過的北京公立學校,均是本市有名的重點中學。
“我們這邊跟公立學校合作的比較多,也跟私立學校有合作。一般公立學校寒暑假出游是高峰,但是私立學校課程安排相對靈活一些,平時也會安排國際營”。此外,在定價模式上,張老師還向北青報記者透露可以“私人定制”,學校方面可以有較大自由度和行程主動權:“你們給出一個行程,比如說去哪個學校,哪個景點,待幾天,什么時間出行等,我們會根據您的要求進行核價。一般來講10人就可以成團。”
當北青報記者表示在國際營方面希望能夠與其建立比較長期的合作時,世紀明德研學旅行機構的王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曾與全國3000多所中小學都有合作,北京也有部分合作的學校。一般最低20人成團。當記者表示在合作方面會否給學校一些利潤空間時,該老師隨即回復表示“會有”,還進一步表示等合作時長、路線等細節定下來后,再具體談。
研學旅行被偷換概念 推熱短期高價游學
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指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同時指出“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是方向”。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其實這份意見所提及的“研學旅行”并非特指“出國游學”,而是要求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其中措辭也并非重點偏向留學,而是指出“結合當地實際”,從而有益于孩子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仔細讀這份文件北青報記者發現,其實意見實則更側重于國內研學:“研學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等,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實地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
然而,業內人士指出,文件一經發布,不管是學校還是海外旅游機構,第一反應是認為相關部門為游學大開綠燈且開始助推這一市場,在采訪中也有不少游學中介機構提到了教育部的政策支持,并表示自己是與教育部門合作,強調曾經與各地的教育局都有過海外游學的合作項目。
聲音
家長陷“熟人尷尬”
呼吁理性消費
對于價格高昂的海外游學項目,有家長表示“班里孩子很多都在報,自己不報怕孩子不高興”,認為如果周圍的朋友和孩子同班同學都在報名參加的話,即使自己不想給孩子報名,心里也是過意不去的。
也有家長認為應該理性消費:“我見過身邊的家長送孩子出國夏令營,其實孩子太小了,根本學不下什么東西,孩子也挺受罪,性價比不高”。說話的這位胡女士是一個開學就上5年級小男生的媽媽,對于孩子的暑假,胡女士說,給孩子安排好學習和休息的時間,遠比去一些有名無實的海外夏令營要收獲更大。對于不少家長跟風把孩子送去參加高額的各種國外夏令營,胡女士說:我們也計劃讓孩子假期上個軍訓夏令營,也就兩三千塊錢,在里面可以增加孩子的獨立能力,收獲也很不小。
學生評價兩極化
真正學習時間很短
北京某中學的準高三學生王辰(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和家長都不準備報這種項目,“學校辦的都特貴,十一二天小三萬”。不過他表示,之所以有同學和家長們熱衷于此,是因為參加游學項目就有一個結課證書,家長們都喜歡回家掛墻上。
來自某重點實驗中學的高一學生小欣認為所謂“和外國學生友好交流”根本沒有實現,“和友好校活動是兩天,可是美國學生根本就不愿意理我們啊。總聽別人說價格有點問題在里面”。采訪中小欣也提到了學校海外游學項目的價格問題。
不過,在采訪中也有同學表示,不和家長一起出國可以鍛煉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還有機會進入西式課堂感受文化差異,這個倒是自己出去玩體驗不到的”。
專家:學校與商業機構
合作拿“回扣”違規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種短期的游學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作用不大,第一針對性不強,孩子的感覺還比較泛化,特別是年齡越小的孩子,對他的影響相對來講越淺,越沒有針對性;如果年齡大的孩子,記憶可能多一點。來回的奔波,沒有多少學習的成分,所以教育的價值不是太高。
同時,他還表示,有些學校跟商業機構合作拿“回扣”,公立學校這么做是違背相關規定的,如果有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舉報。如果證據確鑿,相關部門要進行相應的處罰。
(原題為《學校組織海外游學存返點利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