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共享KTV后再现共享健身房,半个月估值过亿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

2017-08-16
来源:文博会

  继共享单车、共享KTV、共享睡眠仓之后,又有一个行业搭上了共享经济的“东风”。前几日,前饿了么创始成员7月份创办的共享健身仓“觅跑”进入公众视野,该公司在创立半个月内,完成了两轮融资,估值过亿。健身行业本就火热,共享健身的概念更是备受瞩目。共享健身房能突破传统健身行业的模式,成为下一个资本青睐的风口吗?

  近日,一个叫做觅跑的初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动作非常夸张,半月内获得由经纬中国、信中利资本、合鲸创投,猎鹰资本投资的两轮数千万融资,估值1亿元。与普通体育项目的融资相比,共享健身仓的融资速度,已经可以用“跑步前进”来形容。

  对健身行业而言,共享经济并不陌生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

  截至2015年底,中国健身市场规模只有约为150至200亿美元,中国每百万人健身俱乐部拥有量仅为4.3家,显然,中国健身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这种情况也造就了大量玩家争相涌入的现状。2015年健身俱乐部数量增长20%,达到4425家;2015年健身俱乐部会员数量达到663.77万人,同比增长21.3%。

  从目前市场上健身行业的模式来看,主要分为三种:依赖场地和优惠活动的线下传统健身房、推出月卡、次卡等新型收费模式的线下新型健身房、线上线下结合的健身APP。前两种模式,都需要投入巨大的场地和设备费用,第三种O2O类的健身项目由于对需求方的有效覆盖小而遭遇到了较大挫折。健身房行业早就开始寻找新的经营模式。

  事实上,对于健身行业而言,共享经济已然并不陌生,觅跑也并不是第一家拿到融资的共享健身房企业。在今年5月,就有一个自助健身仓概念的公司拿到了融资,主打迷你健身仓的抖吧获得了某A股上市公司股东投资的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抖吧的迷你健身仓面积在4.5平米,目前一仓仅容纳一人使用,仓内设备包括跑步机和动感单车,平均成本在2万元左右,取高峰调价模式,均价为10/小时,最低至1元/小时,最高达到16元/小时。抖吧健身仓均布局在各小区内部,依照线上数据分析模型做布局调整,通过微信和H5页面为用户提供地图点位显示、预约时段、计时和结算等功能。

  2016年底,打着“共享健身”标签的乐刻也曾宣布获得一亿元融资。作为一家24小时开放,收费为99-199元包月的健身场馆运营企业,乐刻在当时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教练脱媒”和“场地共享”。也就是教练和场地都不是自己的,教练可以兼职,场地可以租用借用。

  事实上,这种模式在2014年后,国内互联网健身概念刚刚崛起的一两年里非常火爆。曾经的全城热练、小熊快跑都是基于此而诞生,超级猩猩在创业初期主推的健身仓也提出了共享的理念。但全城热练和小熊快跑等效仿Class Pass的企业,主要是纯线上的健身房预约平台,这种模式由于市场等多种因素,基本已经被淘汰。

  共享健身仓背后的商业逻辑,重点在共享而非健身

  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爆发,在于它提升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创造收益,经营方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拿到资源进行支配,给用户的定价也可以更低,占据市场竞争力。曾经的Uber和滴滴在刚刚出现时是很典型的共享经济模式,但由于包括安全隐患在内等很多因素,网约车被逐渐规范化,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不具备价格优势。

  但好在滴滴是在满足用户出行这一刚性需求,毕竟人口大国的交通资源短缺早就成为社会问题,而滴滴前期的烧钱战也迅速占据了空缺市场,成功的培养了成用户的消费习惯。即便如此,资本前期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据了解,觅跑团队根据社区住户数,修建年代,小区物业等将社区分为三个等级,觅跑健身舱主要投放的是中高档小区。觅跑运动仓场地为4平方米,可以容纳1-2人,目前,健身仓内主要以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器材分为主题仓,其中跑步机占多数。其收费标准是每分钟0.2元,每次运动时间为20至30分钟。觅跑健身仓的整体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为主,除了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也包括智能门禁和仓内电子屏幕。用户使用健身仓需要通过手机APP线上预约。

  这样看来,整体投入还是不小的,那么共享健身房能否盈利呢?觅跑给出的财务模型是:共享运动仓设备成本为1万,加上50%的能耗、折旧和运维成本,年化成本在15000左右。若是日均有5-6小时的有效使用时长,单个运动仓的单日收入可达70元左右,回本周期在8-10月左右。

  前面提到的抖吧,平均建造成本在2万元左右,取高峰调价模式,均价为10/小时,最低至1元/小时,最高达到16元/小时。抖吧并没有公布其预算和模型,我们以最低的成本计算,平均每个抖吧健身仓大概需要2000小时可以回本,若一天有10个小时可被利用的话,大概200天可以回本,回本周期也在7-8个月左右。

  不过,这样的计算方式,都没有考虑技术与研发成本,以及推广方面的投入。

  目前,这两家都是在北京铺设和推广,分别规划布设1000台,如果我们脱离健身的视角,仅仅从共享经济的角度看,共享健身仓一旦真正在社区规模化,也就具备了社区媒介的属性,它的低门槛运动或许会更趋近与社区经济与全民健身,同时成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因此,如果资本全力助推的话,或许也具备将这一路径走通的可能性。

  健身这门生意,是否本身就与共享相悖?

  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共享“闲置资源”,共享健身房的逻辑自然也是如此,但目前的问题是这批“闲置资源”是由平台方自产自销的,投入和产出显然不成正比。而共享经济到了健身上,只自产自销来生产“闲置资源”已然不够,健身需求是否足够强烈,能否提供足够的用户体验,也是这个产品能否真正让用户买单的关键。

  我们分别来看,健身需求以及用户体验这两个条件,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如今,在人们收入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政策的号召与扶植下,中国市场里的消费者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健身需求,于是健身场所多样化也就成为了一种趋势,各种各样小而美的健身房层出不穷。

  但社区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家”和“休息”的标签,下班后用户是否具有碎片化的消费需求还需考量。此外,在社区场景下,人群的时间相对集中,很可能会出现O2O订场无法解决的“忙时忙死,闲时没人”的问题。

  此前的“超级猩猩”健身仓可以同时容纳五六个人,内置器材相对齐全,但觅跑健身仓的内置仅4-5平米,且只有一部健身器材,一旦人群时间集中,很难满足同一时间段内的用户需求。且相比于小区及周边的社区运动场所、公园,健身仓的玻璃外观是否会令仓内温度过高、有健身消费习惯的用户是否更注重场地环境以及私教等服务体验......

  健身爱好者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觅跑健身仓能否解决,还是个疑问。

  此外更重要的是,健身消费的核心是还是体验感,能否让用户满意,直接影响了他的消费行为和再次消费的可能性。因此健身房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高的体验感,例如社群的归属感、社交属性、朋友圈经济、课程体验多样化、场馆仪器智能化的便捷等等,都是为了这一点。

  小结

  健身场所多样化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种趋势,共享健身房的探索也已经历经了一段时间,但似乎至今都还没有显现出清晰的商业模式。共享健身房的出现虽然规避了健身生意的高成本运营,但实际上短期被很难真正解决健身房产品的核心问题——用户需求与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健身仓的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令人担忧。已经为共享经济疯狂了一年的资本市场,还愿意再推动这样一场共享迷你健身仓的规模化大战吗?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