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中國科學家23日報告,其發現了一種小分子化合物,能幫助抗癌病毒更有效地殺死肝癌細胞,其效果就好像給制導導彈綁上了「烈性炸藥包」。這為治療全球第二號癌症殺手——肝癌帶來了新希望。
海南蚊蟲發現M1
據新華社24日報道,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團隊23日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發表題為《靶向VCP增強溶瘤病毒M1的抗癌效應》一文,報告了在溶瘤病毒M1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
M1病毒是1964年在海南蚊蟲上首先發現的,它對人不致病,隻在馬和豬之間傳播。2004年,研究人員在一次實驗中偶然發現,M1病毒可將大鼠身上的膠質瘤溶解掉。3年前,顏光美團隊在全球首次發現,M1病毒具有選擇性殺傷多種腫瘤細胞的特性,引起轟動。
精準增效M1效果
為提升M1病毒的抗腫瘤效果,顏光美團隊在篩選了數百種臨床抗腫瘤小分子化學藥物後,發現一類靶向內質網相關降解通路(ERAD)的小分子化合物,其能將M1病毒的抗腫瘤活性增強3600倍,且對正常細胞沒有毒性。顏光美團隊將這種增效方式稱為「精準增效」。
研究人員聯合應用低劑量的M1病毒和這種增效劑,發現這樣能將患人類肝癌的小鼠生存期延長1倍以上。在接近人類的食蟹猴身上,M1和增效劑的聯合應用也表現安全。
顏光美解釋說:「我們可以形象地將溶瘤病毒M1比喻為自動鎖定腫瘤細胞的制導導彈,而ERAD抑制劑的加入,如同在導彈上綁定了自帶篩選功能的烈性炸藥包,強強聯手,效果不言自明。」
至於這種增效劑是否合適配合M1病毒應用於病人,可透過偵測ERAD通路中一個名為VCP的蛋白質來預測。如果病人手術切除腫瘤組織上的VCP蛋白質高表達,則說明該病人適合此聯合治療方案,如果低表達,則表示該病人不宜接受聯合方案。在肝癌病人中,腫瘤組織VCP蛋白高表達較常見。
顏光美說:「這些結果提示,將該方案應用於治療在中國高發病率、高死亡率且缺乏有效藥物的肝癌具有巨大潛力,給難治的肝癌帶來了新的希望。」
新藥明年申請臨床
光明日報24日報道,此外,課題組還發現了M1病毒的一種新的抗腫瘤方式:誘發腫瘤細胞殺滅周圍其他腫瘤細胞。第二線粒體激活因子類似物(SMCs)可和M1病毒共同觸發腫瘤細胞間的「自相殘殺」,可以認為是一種殺滅腫瘤的全新方式。這個創新性的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顏光美團隊關於溶瘤病毒M1的臨床轉化研究獲得中國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資金的支持。現階段,他們仍在進行新藥申報前的臨床前研究,並計劃明年申請臨床試驗批件。
百科
溶瘤病毒是專殺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害的病毒。世界上最早的溶瘤病毒報告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發現1名子宮頸癌患者在感染狂犬病病毒後,腫瘤隨之消退。2005年,中國批准將溶瘤病毒H1O1用於治療難治性晚期鼻咽癌,這是世界上首個由官方批准的溶瘤病毒藥物。
數據
中國人口佔到全球18.5%,但肝癌新發病例卻佔到了59%,平均每67秒就有一個人被診斷肝癌,每74秒就有一個人死於肝癌。因此,肝癌也被稱為「中國特色癌」。然而病毒性肝炎是中國肝癌最高危的因素,僅是乙肝、丙肝患者就有1億之多。據數據統計,目前中國約有9000萬慢性乙肝患者,約佔肝癌患者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