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长张妙清教授(左)致送纪念品给铜镜惠赠者麦继强教授。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駿報道:古語:「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銅鏡所反映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而追溯以文字形式記錄祭祀、天氣及卜旬卜辭等則是商朝以龜甲、獸骨上契刻的甲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藉以「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及「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兩個展覽作為該所金禧慶典,并於即日至9月17日在該所轄下中大文物館向市民免費開放,其中,甲骨集展覽的中大甲骨藏量為全港之最,市民可由兩個展覽窺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麥繼強教授贈中大35古銅鏡
「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展覽,為前中大生物系教授麥繼強贈予中大文物館的銅鏡,不但豐富了文物館的館藏,更為物質文化藝術史寫上重要的一頁。這次展覽將展出35面由麥繼強教授惠贈的銅鏡,當中最早的可溯至戰國西漢時期,但以宋元明清的銅鏡為大類。鏡形多變,包括圓形、方形、菱花、八角、桃形、鐘形等。紋飾亦非常繁富。此次展覽將其分為四單元作展示:1.花鳥蟲魚、人物建築;2.神秘圖文;3.祝願銘文;4.作坊產地。為配合展覽,中大出版了《方圓天地:麥氏贈鏡》圖錄。
金代雙魚鏡顯精細雕刻工藝
展覽展示從未發表刊行過的銅鏡藏品。其中,金代雙魚鏡非常有名,設計、工藝、地域特色都值得一談。此鏡鏡緣闊大,內里用淺浮雕的方法展示了兩條鯉魚,水波紋包圍魚的四周,鯉魚鱗片非常清晰。水波紋與鱗片紋都要求鏡模制作工匠具備异常精細的雕刻工藝。宋代菱花形銅鏡非常流行,此鏡鏡緣在八角形上另加菱花的花尖形,乃創新之處。鏡緣內飾有一對仙鶴,左的含頸佇立,右的展翅起舞。仙鶴旁飾有竹樹,仙鶴腳下是石頭、坡岸,再下面是水波。仙鶴象徵長壽,竹樹象徵節氣,石頭象徵堅毅長久,都是吉祥祝願的文化符號。鏡鈕上方有「湖州石家念二叔」之反文。
鄧爾雅家屬李棪共贈71片甲骨
「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的甲骨,包括由鄧爾雅家屬捐贈予聯合書院的44片,和李棪惠贈文物館的27片。適逢聯合書院甲子院慶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禧慶典,聯合書院、中大圖書館與文物館特意籌劃「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展覽。甲骨文是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一般說的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046)晚期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系統漢字,也是了解漢字和殷商歷史非常重要的史料。1969年,鄧祖玄奉母葉多福之命將其父鄧爾雅(1884至1954)舊藏一共44片甲骨慨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自2015年起藏於大學圖書館。這批甲骨的內容包括卜旬卜辭、祭祀、天氣等。是次展出甲骨、文物館藏甲骨文與金文書法,以及圖書館珍藏之與甲骨相關的著作,包括多位名家如羅振玉、鄧爾雅、董作賓、容庚、商承祚、馮康侯、李棪及饒宗頤等的書法及研究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