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交易(149)本周一(4日)被港交所(388)引用《上市規則》第2A.06條,以損害不參與供股股東利益為由,否決其供股及發行票據的建議。港交所是次否決供股申請,屬近年罕見的例子,但港交所今次出招,是否代表個案背后、近年極之盛行的「向下炒」操作從此收斂?
所謂「向下炒」是指股份被莊家炒高后,在高位派貨,待股價急跌后,再在低位合股,并以極高比例及大比例折讓供股。「向下炒」財技,十居其九發生在股權高度集中的「莊家股」身上,即使股價跌至1仙「跌停」,但憑着「合完又供、供完又跌、跌完又合」的伎倆,延續他們的「不死傳奇」。
莊家股害股民損手爛腳
正因為「莊家股」絕大部分為股權高度集中,貨源歸邊下,絕對能夠為莊家提供足夠誘因,將股價舞高弄低。不少散戶以為股價上揚,紛紛入局,成為甕中之鱉也不知,待公司宣布供股后,既擔心股份被大幅攤薄,又憂慮若不參加供股,手上股份慘變碎股,日后無法沽出,故唯有乖乖就範,無奈供股。所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市場莊家就是看準小股東不願蝕底的心理,不斷誘使他們供股,最終小股東不僅絲毫沒有進帳,更落得損手爛腳的下場。
以中國農產品交易為例,是次被否決的申請,是於今年7月的「5合1」、再「1供7」,并按每股0.45元、折讓62.66%的合股和供股建議。中國農產品交易以大比例及大折讓方式供股已非首次。2013年至今,中國農產品交易已進行4次類似的操作,最離譜的一次是在2013年,當時公司是「40合1」、再「15送1」、并以「1供15」方式供股,供股價為0.465元。
讀者要注意的,就是當時的供股價,竟與今年7月的供股價極之相近,而這足以證明「向下炒」的威力之餘,其背后死亡陷阱更是昭然若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類似中國農產品交易的資本操作,近年數不勝數,但為何唯獨中國農產品是次合股供股申請,竟然觸動港交所的神經,迫使其出手封殺?港交所突然辣手執法,是在為規管「向下炒」鋪路,還是單純「做騷」、找人「祭旗」,祭好向市場交代?
阿歷士
(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