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港大發現激活大腦新方法

2017-09-19
来源:香港商報

港大科學家(左起)陳維達博士、吳學奎教授和梁子倫博士解開大腦謎團的重大突破,揭示重要腦區海馬體新功能。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大學昨日公布,該校研究人員發現大腦海馬體的新功能,為了解大腦如何運作的研究帶來重大突破,對提升記憶力和治療認知障礙症等腦疾病帶來啟示。

  過往認為作記憶定位之用

  據介紹,海馬體位於大腦皮層下方,是組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人有兩個海馬體,分別位於左右腦半球,名字來源於這個部位的彎曲形狀貌似海馬。海馬體占據大腦的空間比例很小,一直被認為功能相對被動。過往的研究認為,海馬體的功能主要是記憶和空間定位導航,如海馬體受損,會導致一些早期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力衰退和定向障礙。

  認知障礙症和其他形式的癡呆症已證明會影響和破壞大腦中這一區域的功能。海馬體也和其他疾病如癲癇症、精神分裂症、短暫性整體遺忘症和創傷后壓力症等有緊密關連。

  可增強視力等感官反應

  相對於海馬體,大腦皮層是哺乳類動物中最大的大腦結構,在記憶、認知、感知、注意、察覺、思考、語言和意識等功能中發揮關鍵作用。

  港大生物醫學工程首席教授吳學奎帶領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激活技術,配合藥理學抑制技術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靜息態的大腦活動,即在沒有特別外在刺激下的腦活動形態。

  研究團隊在囓齒類動物實驗揭示,以低頻活動刺激海馬體,能提升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可增強視力、聽力和觸覺等感官反應達20%,且有持續效果;同時,海馬體本身的記憶和定位導航功能也有類似提升。

  據介紹,低頻活動經常出現在與學習和記憶相關的慢波睡眠期,而慢波睡眠期是形容人類在睡眠間數次進入的一種深度睡眠狀態。

  推翻被動腦組織看法

  吳教授說:「研究結果意味對海馬體進行神經調節,有臨床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潜在價值;并預示了靜息態腦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和神經調節技術,極具潜力應用於早期診斷一些大腦疾病,包括認知障礙症、癡呆症、癲癇、精神分裂症、短暫性整體遺忘症和創傷后壓力症等,以及提供突破性的治療方案。」

  吳學奎表示,海馬體在過往被認為只是被動的腦組織,此次研究結果則推翻了這一看法。他說,海馬體有主導大腦皮層在感知等多方面表現的重要功能,為了解大腦如何運作的研究帶來重大突破。

  有關研究結果已於今年8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