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居,大不易!為加快解決住屋問題,港府正研究引入貨櫃屋作為過渡性住房。其實,不只香港外國也面對同樣問題,荷蘭、英國、新加坡分別以貨櫃屋、組合屋及預制組件房屋解決供應問題。
消息人士透露,社會服務聯會2年前已開始研究在港推行貨櫃屋,先后赴荷蘭及內地制造廠視察,了解建造過程,初步料可在港建3至4層的貨櫃屋,並已成立專家小組研究相關法規。
其實,社聯在一年前曾與政府及社福機構考察荷蘭的貨櫃屋,面積為約160呎或320呎,可供2至5人入住,設開放式廚房、廁所,月租約3,000元。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昨透露,近半年來已成立專家小組,包括建築师、測量师等研究在港推行的可行性,更有發展商有意以1元租出土地發展,並已視察。
曾到荷蘭及英國考察的人士表示,英國采用的是組合屋,樓高5至6層,需安裝升降機,每個單位成本100萬港元;荷蘭的貨櫃屋只有3至4層,無需接駁升降機,每個單位成本約20萬港元。他認為,本港有約500多幅閑置土地,引入可隨時搬遷的貨櫃屋,作未來10至15年的過渡性房屋是可行做法,能釋放土地價值,但需考慮用料、選址等技術因素。
那麼,貨櫃屋在香港可行麼?~
多個政府部門需配合
消息透露,由于貨櫃屋從未在港用作住屋用途,具體執行上面對重重難關,包括須向城規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並確保符合地契用途,若不符合該用途,地政總署需批出臨時牌照。
受《建築物條例》所限,貨櫃組合屋承建商須向屋宇署入建築圖則,滿足法例要求,包括單位的采光及通風、走火通道等,建築物物料亦須耐火長達一小時。消防設備方面,承建商須設立消防栓及喉轆系統、消防和救援逃生途徑等。
若在“熟地”建屋,承建商亦須向渠務署申請渠道接駁,將貨櫃屋的排汚渠接駁至地下汚水渠,亦要向水務署申請接駁水管、安裝儲水缸及水表,以及向電力公司申請電表。
防火通風渠務是關鍵
不過,據消息人士稱,目前最大的技術性困難,是沒有認可人士會願意承接工程,因為法例要求建造工序須由屋宇署監督,但貨櫃組合屋等預制式部屋的生產,並不在香港境內進行,故認可人士無法為工程簽名負責,有關法律責任無專業人士承擔。
有建築师則為,要在香港推展組合屋,其實最大難題是必須克服防火、通風及渠務等問題,亦要考慮香港的氣候是否適合放置大量貨櫃屋,否則組合屋這類過渡性房屋,未必是一個理想的適切居所。
此外,承建商須聘用屋字署的認可人士(Authorized Person),預備及承擔整個建造工程,包括設計圖則、評估建造費用、評估屋邨的結構安全等等。
他山之石~
睇多D
世界各地的組合屋
近年來,荷蘭大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面對青年人口增長,政府及社會房企利用改裝后的貨櫃,以最短時間向青年及移民家庭提供過渡性房屋。其中一個頗具知名的貨櫃屋Keetwonen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南面,地區政府以短期租約方式將一塊閑置非住宅用地租給發展商5年。發展商用9個月時間興建1,000個貨櫃屋。每間貨櫃屋約320平方呎,有開放式廚房、廁所、浴室、露台、落地玻璃窗,又設有中央熱水爐、隔熱隔冷設備。
荷蘭貨櫃屋內的設施
區內設有超級市場、咖啡店、共享廚房及洗衣機,聯誼活動室等。這些貨櫃村大都坐落在一些已發展的閑置土地上,距離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只有15至30分鐘的車程。
荷蘭貨櫃屋大學宿舍
英政府早前發布《2017年英國住房白皮書》,承認面臨史上最嚴重房屋短缺,雖然去年有19萬個單位落成,惟需每年有22.5萬至27.5萬個單位落成才可滿足需求。英國開發商Urban Splash于曼徹斯特興建43間組合屋,行政總裁Tom Bloxham接受《衛報》訪問時提及,組合屋合乎能源效益,與傳統實地建屋方法比較,于工場預制部件,再于實地組裝的組合屋,可節省一半建屋時間;同時亦毋須大量技術工人建造,因而令工程意外減少,亦可保持建屋質素。
位于東倫敦的碼頭Trinity Buoy Wharf的貨櫃屋邨Container City。
事實上,不只英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興建組合屋的情況趨增,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日本2015年新建造的房屋中,就有16%屬于組合屋;而馬來西亞政府亦規定,組合屋比例需佔整體房屋70%。
至于與香港相似的新加坡,當地政府房屋部門,早已引入預制房屋部件建公屋,計划于2019年新建成公屋單位,當中包括廁所、睡房及廚房等間隔,都以先預制再組裝形式建造,估計至2020年,相較10年前,可提升25%建造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