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德里核心區的“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元貞】“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NITI Aayog)三年行動議程中67次提到中國”“NITI Aayog提出印度要發揮制造業和服務業兩條腿走路的巨大優勢”……這是印度媒體對印度財政部8月底公布的2017年-2020年近期經濟發展規劃的種種議論。這份211頁的行動議程由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提供,其中包括“仿效中國的大型經濟特區,在印度東海岸和西海岸建立兩個就業區以發展制造業”等內容,而且認為印度只有借鑒“人口大國”中國的經驗才有意義。
NITI Aayog外表看是一家印度政府智庫,但又是公認的“最大政府智囊團”,甚至實際上就是由莫迪總理親自掛帥、有眾多印度權威經濟學家參與的“政策委員會”,有些類似于中國的發改委。三年行動議程公布后,一個月來印度各界有期待也有質疑。《印度快報》9月25日以“一個粗略的路線圖”為題目評論說,關鍵問題是該議程沒有把如何確保政策執行力放在首位。對有著“新印度”夢想的莫迪政府來說,抓落實才最關鍵。
新設機構類似中國發改委
在“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網站上,可以看到NITI Aayog的全稱是“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Transforming India, Government of India”,這強調了其特有的政府屬性。據印度《教徒報》下屬的“商務在線”解釋:在印地語發音中,NITI有“政策”的意思,Aayog是“委員會”。2015年1月1日,作為政府首要智庫的NITI Aayog成立,隨即總理辦公室通知其準備印度十五年展望、七年戰略和三年行動議程。
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看似一個學術機構,但名頭可相當大,它取代的是大名鼎鼎的印度中央政府計劃委員會。據了解,計劃委員會是一家負責制訂印度五年計劃的機構,成立于1950年3月15日。這個委員會是早年模仿蘇聯計劃經濟的產物,一直擁有最高的國家經濟決策地位。莫迪曾在“推特”上稱,計劃委員會阻礙了印度經濟發展,需要一個新機構以“親民、積極、參與性強的發展議程”取代之前計委一刀切的做法。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NITI Aayog類似中國發改委,擁有國家經濟戰略議程大權。早在競選期間,莫迪就承諾將對印度的經濟體制進行系統性改革。印度人民黨2014年上臺后,莫迪政府“以阻擋印度改革為由”裁撤計劃委員會,并于2015年初開始運轉NITI Aayog。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門到位于新德里核心區的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探訪。NITI Aayog的位置距離印度門一公里左右,前后左右都是各大部委,包括郵政部、農業部等。該研究院是一棟六層高的黃色小樓,有正門、側門和后門,門前有警察和印度負責保護要害部門的中央工業保安部隊。記者在大門想要正式拍照,但警察表示“不允許”。《環球時報》記者還聯系采訪其新任職的副主席庫馬爾。兩天后,庫馬爾辦公室回復郵件稱:“郵件收悉,但庫馬爾不能接受采訪。”在此后近一個月的時間里,記者還向其他委員會成員和學者發出采訪信,但全部拒收。
NITI Aayog的“牛氣兒”還可從其人員構成上一覽無遺:總理莫迪任主席,執行委員會由聯邦各部部長和各邦首席部長及聯邦屬地領導人組成。NITI Aayog在8月底公布的三年行動議程前言部分說:很幸運地擁有3位世界知名學者——雪莉·貝克·德布魯瓦,印度著名經濟學家,曾供職于印度經濟事務部;薩拉斯瓦特,印度最具天才的科學家,曾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主任;拉梅什·錢德,曾任印度國家農業經濟和政策研究所所長。
除正式成員外,NITI Aayog的副主席、總裁和專家都來自印度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直接對總理負責。據德里大學政治學教授辛格介紹,該研究院是莫迪政府首席智庫,取代了過去自上而下的計劃委員會模式,創立的明確目標是促進印度各邦政府參與經濟決策過程,重點是實現自下而上的模式,使印度走向合作聯邦制。
211頁議程67次提到“中國”
8月24日,印度財政部長賈伊特利公布了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提出的三年行動議程。《印度斯坦時報》隨后以“NITI Aayog三年行動議程中67次提到中國”為題目報道說,這份議程報告共提到“中國”67次,顯示印度政府正在參考中國模式以發展印度經濟,而且“不只是贊揚和承認中國的經濟實力,還點出印度的不足之處”。
《環球時報》記者認真閱讀了NITI Aayog提出的三年行動議程,全文211頁,共分七個部分,包括政府收支框架、主要部門經濟轉型、區域發展、增長動能、政府和社會改革及可持續發展等。主要提到中國的地方有:有必要“復制”中國于沿海地區設立的大型經濟特區,在印度東、西海岸設立兩個就業區域;中國制造業成本正在上升,印度勞動力成本低廉,是跨國公司天然的選擇地,為此,印度需要改變進口替代戰略,實行制造業和出口導向戰略;建議像中國一樣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跨國公司落戶印度;能在30年內“成功轉型”的亞洲國家有中國、新加坡和韓國等,但只有中國的人口規模與印度相近,因此最具可比性;中國深圳的城市化模式,能給印度發展智慧城市很大啟示;2015年,全球商品出口總值達到16.6萬億美元,中國占13.72%,印度只占1.67%;建議印度政府發展軟實力時借鑒中國孔子學院、法國文化協會和德國歌德學院的做法;等等。
總體來看,NITI Aayog在議程中強調,要仿效中國設立大規模經濟特區、推動城市化步伐、發展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等。印度工商聯合會經濟事務高級主管卡漢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議程是NITI Aayog參考中國經驗、依據印度國情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卡漢娜認為,對印度來說,只有借鑒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的發展經驗才更有意義,如印度只有1.1萬個培訓機構,而中國多達50萬個。印度15至59歲的人口中僅有2%受到過技能培訓,這方面印度需要向中國學習,因為只有加大人員培訓,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
印度工商聯合會前會長、印度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主席昂卡爾·坎沃告訴《環球時報》記者,NITI Aayog在印度首屈一指,是為印度發展進程提供關鍵方向和戰略投入的部門,它的主要職能之一是鼓勵各邦一起為國家利益采取行動,完成定量目標。他認為,莫迪總理提出“新印度”的美好愿景,相關政策框架需要借鑒全球最好的經驗,其中包括“來自中國成功的故事”,能為印度發展制造業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找到一個參照物。
印度缺少的是政策執行力
NITI Aayog在三年行動議程中預期,通過一系列轉型改革,印度有望在未來三年實現超過8%的經濟增長預期,為未來十年減貧奠定基礎。印度財政部長賈伊特利認為,該議程將促進印度經濟發展,引導各邦采取行動進行經濟戰略轉型。新德里電視臺認為,莫迪政府雄心勃勃的能源規劃就是來自這個智庫的三年行動議程。
對NITI Aayog提出的行動議程,印度輿論反應很復雜。在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古普塔看來,以印度目前的條件,三年時間有些短,有些領域的目標不太具有可操作性,如讓農民三年收入翻一番等。《印度時報》報道稱,印度企業界對莫迪政府的這種美好愿景表示歡迎,但呼吁要加強政策改革。印度工業商會表示,該議程的發展任務有挑戰性,需要在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推進強有力的政策。有對印度企業現狀不滿的網民跟帖說:“再過幾年就是2020年了,我們豈不是在給自己制造笑柄!”還有媒體議論說,莫迪上臺3年來,創造的就業數量十分有限。《莫迪先生》作者、政治分析師穆克胡帕德亞表示,政府在創造就業和培訓技能方面是“徹底的失敗”。
讓《印度快報》等媒體擔心的是,由于缺乏政策執行力,加上NITI Aayog只是提出一個粗略的路線圖,沒有意識到在國家農業發展中存在的貪腐等問題,該行動議程難以挽救過去3年增長率僅為1.8%的農業部門。
印度輿論顯露出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環球時報》記者走訪過印度十多個邦,印度實際上已有200多個各種規模的經濟特區,但成效一般。提到NITI Aayog設想的兩個就業區域,很多印度人看好東邊的金奈地區和西邊的孟買地區。說到政策執行力,印度也絕非乏善可陳。在離新德里不遠的古爾岡市,記者看到一座高架橋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建好,市區內還不斷有新路和高樓竣工。這樣的節奏如果伴隨轉型中印度國家研究院三年行動議程的落實,莫迪“新印度”夢想或許可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