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新区
【香港商报网讯】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珠三角核心區,一條連接廣州、深圳、東莞,長度為180多公里,總面積超過1.1萬平方公里的經濟帶,被正式命名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決策者毫不隱瞞地表示,這條走廊將對標美國的硅谷、波士頓地區等全球知名科技創新區域,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打造成“中國硅谷”,使之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一極。
根據中共廣東省委和省政府發布的有關規劃,這一雄心勃勃的方案,規劃期限為2017__2030年,展望期至2050年。其戰略定位是全球科技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的主要承載區和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的核心區。觀察人士認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已經擁有雄厚的科技創新和市場資源,一旦發揮對創新資源的整合和集聚作用,勢必將助力南中國創新驅動發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今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廣東省的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中,要求廣東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為全國提供支撐。5月召開的中共廣東省第十二次代表會議,將習主席的批示要求作了具體部署。其中首次提出“打造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至此,“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概念迅速“走紅”,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普遍觀點認為,這是一條參照國際一流水準的科技創新“高速公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表示,沿廣深高速公路實現創新資源聚集整合,不但能夠吸引國內人才、技術、資金等科技資源的聚集,也能通過香港實現國際人才、資金和技術等創新資源的聚集,實現廣州、深圳、香港三地之間創新資源的聯動,同時,推動創新成果向外輻射轉移,逐步形成科技創新帶。他認為,從整個大灣區來看,廣深高速不僅僅是廣深科技創新的互通合作,也是整個大灣區對接國際科技創新的重要通道。
在諸多企業看來,廣深創新走廊也起著一種凝聚的作用,串起的是一條“超級產業鏈”。在這條創新走廊上,分布著一批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和潛力股企業,這些明星企業如同一顆顆珍珠,串成了一條創新“項鏈”。
對于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意義,主流觀點認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打造,將有利于加速區域創新資源整合和創新要素流動,為珠三角乃至粵港澳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動力。近年來,廣東通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截至2016年,廣東全年專利授權總量25萬件,全年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2萬件,全省累計有效發明專利量超過16萬件,三項指標均居中國第一。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占各類創新型企業的三成以上,總量也居中國第一。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向明看來,以廣深為核心的珠江東岸地區,在城市、產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已經逐步形成緊密聯系的一體化區域。而這個區域整體已經形成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生態。其中,大企業在專利申請等方面發揮著主體作用,并主要集聚在廣深兩大城市,中小企業則主要分布在廣深高速沿線等制造業集聚區。通過打造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促進資源的整合和打通,將完成一個“互補”的作用。除了對廣東自身不言而喻的意義,廣深科技走廊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同樣被高度關注。“經過三十年的‘競合’作用,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已經出現橫向分工跡象,特別是廣州和深圳兩個中心城市。”馬向明認為,珠三角產業升級涉及城市間協同合作問題,過去“前店后廠”的垂直分工形式已經不太可能繼續,需要更多走向橫向協作,而創新走廊就是一種橫向協作的方式。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對珠三角來說是促進產業升級轉型、走向世界級城市群的主要舉措。任何世界級城市群都是服務業占主導,但對珠三角來說,還是由制造業衍生出服務業,所以科技創新是一個必然出路。
廣州、深圳和東莞,總面積為1.18多萬平方公里,卻以占珠三角15%的面積,承擔了珠三角近六成的地區生產總值,特別是在創新經濟方面已有良好的創新基礎,聚集了廣東六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目前廣州、深圳、東莞形成了產業高度集聚的走廊。這看起來是個地理現象,其實不是地理現象。實際上是文化、人才、產業高度集聚。 目前,廣深兩大城市之間,加上當中的東莞,形成的這條科技創新走廊,已經分布著一批行業領先的企業,8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扎根于此。華為、騰訊、中興、大疆、OPPO、vivo等全球知名企業在此茁壯成長。“世界上有幾條重要的高速公路,像硅谷的101高速公路、波士頓的128高速公路等,創新的要素沿路組合,形成了創新的集群。”在郭萬達看來,“所謂走廊就是產業集聚在這里,創新的要素集聚在這里,沿路聚集了很多企業,形成了創新的集群。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已基本具備這樣的條件。”(米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