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圣庙一级历史建筑,是湾仔著名景点。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潘仲男報道:灣仔舊稱「下環」,其發展可追溯至香港開埠初期,當時區內已聚集不同國籍人士居住,故灣仔百多年來匯聚了不同生活文化、宗教特色的中西建築。長春社及港燈舉辦多年的「綠游香港」,將於今年11月19日推出「匯聚下環」生態文物徑路線,讓市民可了解更多灣仔的歷史及生態故事。
「匯聚下環」路線由東美花園起始,會途經星街、洪聖廟、和昌大押、舊灣仔郵政局、舊灣仔街市、藍屋、北帝廟、律敦治醫院,并以灣仔公園作終點。
灣仔歷史可追溯至1841年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講述,灣仔歷史可追溯至1841年,星街一帶原是外籍教徒的墳場,有不少教會扎根。由於較少市民居住,1889則於現時的電氣街附近建全港第一間發電廠。劉續說,《三字經》:「三光者,日月星」,發電廠與教會皆有照亮社會之意,故街道以日街,月街,星街命名。
洪聖廟對聯留下環印記
洪聖廟(又稱大王廟)現為一級歷史建築。廟宇原建在岸邊,以供奉南海之神,但經多次填海,今日已不能再於廟看到海。劉國偉指出,除了從廟可了解到灣仔早年的海岸線,現仍可在門外石柱上的對聯,看到灣仔舊名為下環的印記。
和昌大押是灣仔重要景點之一。劉國偉笑稱,到和昌大押必定要留意「大門立面」和招牌,是利用當年流行的意大利水磨石制成,雖說很多地方亦有用到水磨石,但這麼大幅及手工精細度來說則是絕無僅有。
東美花園欣賞石牆樹
「綠游香港」另一主題在生態,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表示,香港地少人多,特別是灣仔區今日已是城市核心,但其實仍可看到人及大自然共融的一面,如東美花園的石牆樹,開埠初期有不少以石建成的護土牆,植物種子在偶然下到石隙,再萌芽生成獨特的石牆樹。在灣仔公園內,則可看到兩棵已列入古樹名目冊的樹頭菜及細葉榕,除了是市民的一個休憩空間,亦是松鼠、葵花鸚鵡等小動物栖息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