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深度觀察】頻發「造假門」醜聞 日本制造已跌落「神壇」

2017-11-29
来源:香港商報

  誰曾想到一直擔任世界制造業「質量擔當」的日本陷入一系列造假風波:神戶鋼鐵以次充好、斯巴魯造假三十年、高級牛肉造假、方便麵調料包造假,最新的則是東麗數據造假。如此種種,日本的制造業是否走下「神壇」?神戶造假波及全球、影響甚廣,真的是網友們猜測陰謀論以及媒體黑?中國企業又該如何正確看待此次日本造假門事件?帶著這些疑問,本報記者專訪了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張玉來教授,張教授對日本經濟長期深入了解,并著有相關專業論文,他層層分析、剝絲抽繭為大家講述日本造假風波的始末。香港商報記者施美

  四大共性致造假頻發

  香港商報:近期,日本頻發爆發造假醜聞,包括汽車、鋼鐵以及食品領域的牛肉、方便麵等。其中,日本鋼鐵巨頭神戶制鋼數據篡改醜聞影響廣泛,波及全球。你怎麼看待這一系列造假事件?

  張玉來:日本制造業近幾年造假頻發有其共性原因。比如,斯巴魯、富士重工等都出問題。這些日企頻出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企業的用工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原先日本是終身户傭制,所以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很高,員工以企業為家。反觀現今,日本企業的非正式員工越來越多,即通常所說的派遣員工。從統計數據看,日本派遣員工的比例已經占到全部就業率的40%。在制造業中,派遣員工對企業沒有歸屬感,對日本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改善」一直是日企奉行的管理理念,日本企業的質量管理就是在原先的基礎上不斷的改善和優化,實現更高的行業標準,最后降低成本、提高質量,這是日企傳統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派遣員工對此并不感興趣。

  新經營模式水土不服

  香港商報:為什麼日本企業的派遣員工一下子增長這麼多?

  張玉來:這要追溯到1995年,日本的經團聯推出了新日本式經營政策,促進日本在勞動力方面流動化。其實,目的是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而這項政策的背景是經濟全球化后,日本面臨了全球的競爭,成本壓力越來越高,所以日企希望將固定成本中的用人成本降低下去。

  但是,新日本式經營政策不僅影響到了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也影響了日本的質量管理體系。這是日本制造企業近年來造假頻發、質量問題涌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張玉來:除此以外,日本企業的經營模式普遍在向歐美模式轉變。而歐美企業的經營模式是注重股東利益,導致企業追求短期利潤,不再關注企業長期經營。在此之前,日本是更注重長期經營,并以市場份額作為公司的戰略目標。采取的做法是不關注短期利潤,現通過產品的高質量將市場份額占領下來,再通過深耕細作的方式長期經營。

  但是,現在日本經營界反應的普遍現象是企業質量管理提案已經到不了董事會層面,完全將由基層的員工處理,可見,日本企業的高層已經不再注重質量管控。由於日本企業經營模式的轉型,經營者不再像以前一樣注重質量管理體系,從而導致日本制造業質量的滑坡。

  根在生產方式的轉變

  張玉來: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生產方式的變化。原先日本企業強在制造業的磨合性領域,比如像汽車領域。但現在問題是全世界所有的產品都共通化了,所有的零部件都互通化了,模塊化的經營浪潮把日本傳統的垂直一體化的生產體制擊垮了,最典型的就是半導體領域。而現在世界流行的經營體制是像蘋果這種經營模式,蘋果沒有自己的生產線,全部是外加工,但是它零部件來自於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蘋果只負責設計,最終,蘋果的成本降到了最低。

  原先幾乎所有的日本企業都是從原材料到產品最終出現,全部產業鏈由自己完成,并且有龐大的系列供應企業,就是所謂的系列供應商。但是這種模式在九十年代的時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擊,尤其是電子領域,現在日本的家電終端產品幾乎全軍覆沒。除此以外,日本汽車又遭遇了挑戰,因經營不善接受了美國或者是歐洲的企業的注資后,才得以存活。總之,日本經營的模式導致日本企業不得不轉型,比如豐田汽車,他們也在轉變,豐田現在新推的平台戰略全球生產模式,它把所有的產品歸結到四個平台里面。

  轉型后,日本制造企業還是有問題,比如2007年豐田出了腳踏門事件。這是因為,模塊化的特點在於集中供應,即一個零件損壞,所有產品必須得召回。所以現在日本企業大力推行模塊化、標準化的戰略,也造成企業標準出現問題。

  具體來說,在面對模塊化轉型的時候,日本企業轉型不暢,現在的模塊化體系與原來的標準化體系結合起來就非常困難,日本企業乃至整個行業都面臨著如何從優勢的垂直一體化的經營方式轉移到現在的模塊化。

斯巴魯高管鞠躬致歉。

  個因在於神鋼治理不善

  張玉來:神戶制鋼造假事件是眾多造假事件中波及最廣,影響最深的,它的造假有其特性原因:一方面是近幾年公司自身的經營狀况不好,另外,公司在特殊鋁材方面戰線拉得過長、設備投資過多以及研發力度跟不上,最終導致公司技術層面出現問題。另一方面。神戶制鋼制定的公司多元化戰略存在問題,這些戰略與業務關聯性不強,導致內部信息溝通不暢,高層對基層情况不了解情况,內部的公司治理出了問題。

  香港商報:此次神戶制鋼事件,它牽扯的範圍特別廣,上至飛機下到易拉罐的材料,已經波及到全球500家企業。你認為,這件事對於神戶制鋼會有什麼影響?會不會導致企業破產?

  張玉來:這次造假事件可能會導致神鋼會資產重組,一方面是因為神戶制鋼這兩年連續經營赤字,在全球布局的鋼材生產線拉得很長,它在日本國內的競爭對手或者日本政府可能會對它進行重組;另一方面,此次事件牽扯客戶之多,影響範圍之廣,對於神鋼是毀滅性的打擊。除此以外,其他的企業,包括日本企業,也會切割和它們的關系。比如,三菱重工以及飛機廠商,這些企業都要面對世界客戶,所以他們都會表態與神鋼脫離關系。

  個別日本官員回應敷衍

  香港商報:在眼下鋪天蓋地的「神鋼醜聞」報道中,日本《產經新聞》引述的日本經濟產業省一名官員的評價很耐人尋味:「這批問題產品其實并不是真正『殘次品』,如果說產品的行業平均水平是80分,那麼這些產品至少能達到85分,只不過(神戶制鋼的)標準是90分。」你認同他的觀點嗎?

  張玉來:如果從行業水平來看,日本制鋼的標準要強於很多發展中新興市場國家。但問題在於神戶制鋼原先就是靠質量優勢獲得的訂單。如果神戶制鋼沒有90分的標準,很多企業就不會采用它的產品。因為神戶制鋼成本高、價格太高。但是,神戶制鋼選擇了作假,那麼它的競爭優勢就沒有了。所以這位官員的說法其實是為了掩蓋日本自身體系性的問題,他的解釋還是一種敷衍。

  陰謀論觀點不可取

  香港商報:除了神鋼醜聞事件外,最近又爆出了神戶牛肉造假,甚至連方便麵爆出造假。有部分網友評論認為,此次日本短時間內被爆出大規模作假。與內地媒體大規模報道有關。你怎麼看待這一觀點?也有一種說法是美國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你認為呢?

  張玉良:從中國的角度來講,海外市場對日本產生不信任感是正常現象。因為日本出現造假的現象,不是小公司、個別情况,而是大企業、大面積的造假。當大企業出事時,作為消費者以及媒體肯定會以一個質疑眼光看整個全行業。但不認同陰謀論的觀點,因為說神戶制鋼是陰謀論的話,那就沒法解釋日本其他企業的造假問題,比如像高田、三菱汽車、鈴木汽車等。所以還是有更深層的標準問題。另外,日本也有一些優秀企業沒有出現問題。這說明還是與產業有關、與生產方式有關,不是因為陰謀論的原因。

  此外,還需意識到此次日本企業出現質量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待。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日本企業的內部揭發體制起到了某些作用。而這種內部揭發體制具體來說就是日本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部分技術人員看到質量問題頻發時會指出問題所在,這些人對技術和標準十分執著。這種社會長期積累的誠信環境對企業的信用有促進作用,幫助日本企業的治理走向良性循環。除此以外,日本媒體的態度也很明確,神戶制鋼質量問題爆發出來后,日本媒體狂轟亂炸,沒有一家媒體站出來為神鋼說話,說明日本大的環境有對技術的這種執著態度。但是,反觀經營者的態度。他們還是想包庇問題,這種內部揭發也是被動的。

  「中國制造」當汲教訓

  香港商報:您覺得經過一系列造假頻發事件,日本制造是否已經跌落神壇?

  張玉良:日本企業已經跌落神壇,日本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在喪失。但是,它的競爭力依然是存在的,不能說現在日本的企業不如同行了,只能說原先日本制造業處於世界頂尖位置,現在正在往下衰退。

  現在日本的企業,特別是金融界和經濟界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很多學者呼吁日本所有的產業、行業要注高度重視質量體系更好地植入模塊化生產方式當中。如果日本通過危機意識能解決現有的困境,它還有起死復生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繼續朝著忽視質量、裁減正式員工的方向轉型,日本的質量問題仍然不會被很好地解決。

  香港商報:日本制造已經跌落神壇,是不是意味著日本的技術也沒有什麼可以關注的?

  張玉來:這種想法不正確。從研究和學術的角度來看,還是需要認可日本的技術。日本的質量管理體系,仍然在世界上占有它自己的優勢,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日本企業仍有復活的可能性,不是外界猜測的日本企業已經完了,因為全世界很難有一家企業從源頭到最終產品全部是自己來完成。在這個過程當中,市場必須選擇日本企業,所以,短期內很難去替換掉它。比如,索尼的鏡頭傳感器,它擁有世界上90%左右的市場份額,很難被替代。但是,長期來看,質量問題對於日本企業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中國企業應抓住機遇

  香港商報:您認為日本「造假潮」的出現,給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制造」帶來哪些警示?

  張玉來:此次日本造假事件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機遇,打破了外界對於日本制造神話的認知。也告訴外界發達國家的商譽以及品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完美。而作為中國企業也要以此為戒,好好研究此次事件的原因,因為日本在如此嚴格的標準和質量體系下都出了質量問題,而正在爬坡期、轉型期的中國企業更應該警醒自己,不能在質量管理、品牌維護以及公司治理上出問題。中國企業正處趕超發達國家的關鍵階段,重要的是吸取教訓而不是幸災樂禍。另外,中國企業也應該迅速地完善自己的質量體系標準,迅速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在日本企業因質量問題面臨危機時,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出資的好時機。

  未來,制造行業會有更大規模的變化。現在已經到了物聯網、人工智能時代,「蘋果模式」已經不是最先進的生產方式了。這對於和日本企業競爭的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畢竟,日本企業的傳統優勢在逐漸喪失,大家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神戶製鋼高管鞠躬致歉。

  日本制造醜聞盤點

  ●東麗:檢測數據造假8年,涉及包括汽車車胎制造廠在內的13家企業。

  ●高田:安全氣囊在測試中存在數據操控和篡改,影響上億輛汽車。

  ●神戶制鋼:過去10年,篡改不鏽鋼鋼絲的拉伸強度試驗數據,以次充好交付客戶。

  ●日本農協:去年4月至今,向顧客提供了大約3200份次等牛肉冒充的神戶牛肉。

  ●三菱汽車:連續20多年篡改油耗數據,涉及車輛超過60萬輛。

  ●日產:使用無資質人員取得出廠檢驗手續,造假行為接近40年。

  ●三菱材料:將用於、汽車客機等的不符標準的橡膠產品和銅條數據篡改后對外供貨。

  ●鈴木:在本土銷售的16款車型存在燃效數據造假,涉及車輛總數超過210萬輛。

  ●東芝:在截至2014年3月的5年間,虛報利潤1518億日圓(約合14.3億美元)。

  ●斯巴魯:過去30年間,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

  ●普利司通:涉嫌和其他公司操縱價格,從中獲取利潤,被判罰2960萬美元。

  ●旭化成:施工時偷工減料,甚至在施工前就篡改了固定地樁的混凝土用量、地盤強度等數據資料。

  嘉賓介紹

  張玉來,2005年獲南開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教授。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青年學者學術交流委員會會長、全國日本經濟學會理事、中華日本學會理事。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國學院大學客座研究員。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